<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寶馬和阿里都要“求助”于它?楊浦成立創新平臺,大企業找到技術,小企業找到訂單

來源:上觀區情2018.12.20

摘要:楊浦有7800多家創業型的企業,中小企業缺少的是平臺、訂單和市場,但對于看似什么都不缺的大企業來說,它們有什么“成長的煩惱”呢?

一家成功研發出新型汽車粘合劑的大企業,一支基于同濟大學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團隊,看似不相關的兩家企業通過合作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化學效應”——后者研發的機器人解決了前者應用過程中人力成本過高的難題,最終讓這一新型工藝能在全世界汽車行業推廣。

小企業與大企業,一方需要市場和資源,一方需要創新和技術,合作的關鍵在于找到精準對接的契合點。日前,楊浦成立“大企業創新平臺”,面向上海和長三角地區為大企業與初創企業搭建多維度業務對接的橋梁,更多“不可思議”的合作機遇將從這里誕生。


大企業也有“成長的煩惱”?

三年前,德國西門子公司在楊浦實施智能樓宇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卻發現,智能樓宇建設需要用到諸多創新技術,而有些項目西門子本身并不具備。如果公司自己進行研發,項目的完成時間將延長且不可控,這時就亟需到市場上尋找技術。

從電源插座到燈光控制,從樓宇數據挖掘到智能分析,楊浦區科委在全區企業中為西門子“淘”到了具備上述技術的小企業,解了燃眉之急。“從那時起,我們便有一個想法,要搭建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創新對接的平臺,讓他們在這一平臺上產生化學反應。”楊浦區科委主任王志俊告訴記者。

楊浦有7800多家創業型的企業,中小企業缺少的是平臺、訂單和市場,但對于看似什么都不缺的大企業來說,它們有什么“成長的煩惱”呢?

“很多大企業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一個相對穩定的載體,缺少創新的動力,這時候市場上一旦出現顛覆性的創新技術,對大企業來說是致命的挑戰。”InnoSpace負責人王佳超說,大企業內部程序比較繁復,一次性創新投入的成本較高,這時候就需要和中小企業合作,不斷發現新的技術和市場發展方向。

在汽車行業,汽車里的科技模塊一般由第三方科技公司完成。王佳超告訴記者,去年寶馬向他們提出了汽車智能化系統的技術需求,InnoSpace從近期投資的案例中篩選出10個優質項目進行匹配,最終,一家做導航和一家做車載互聯系統的初創公司成功加入了寶馬的供應商體系。

對于初創公司來說,這次合作讓他們快速找到了拓展業務的入口,而對寶馬而言,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也減少了創新風險。BMW中國負責人賴勝表示,“中國的初創企業很多,我們如何找到‘對’的企業來對接,就需要像InnoSpace這樣的孵化器幫忙鏈接、篩選,并把我們的需求翻譯給初創企業聽。”


大小對接,完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

楊浦“大企業創新平臺”雖然剛成立,但已經籌備了一年半時間,功夫投入在積蓄大企業、打通合作平臺上。在40多家與平臺合作的大企業清單上,包含寶馬、迅達、戴爾、中海油、阿里云等知名企業,其中外企近一半。

創新平臺的日常運作由深耕楊浦6年的孵化器InnoSpace牽頭,協同雙創功能平臺上海五角場雙創學院,以及集聚91家創孵組織會員單位的楊浦區眾創空間促進會,共同支持大小企業在該平臺上產生合作對接。

合作模式也是多元的。大企業可以通過平臺尋求符合企業發展方向的創新項目,減少內部創新風險,也可以把企業內的創新項目放到專業孵化器進行孵化,由孵化器和企業共同論證創新技術的可行性和發展前景。小企業則可以通過平臺獲得大企業的訂單,或使用大企業的研發平臺設備和實驗室,降低創新成本。

創新創業的熱帶雨林“小草”和“灌木”,更需要“參天大樹”,王志俊指出,創新是多元的,未來楊浦還要導入更多有影響力的大企業資源,讓大小企業之間實現合作共贏。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