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就把足球場堆高6層樓,世界最大同型船赴非建港,交大這件國之重器入圍本年度十大
來源:上觀2018.12.28

“可以想象一下,一條船一天的挖掘、輸送量,可以把一個足球場堆高約18米。”為了量化這個“大力士”在疏浚航道、吹填造陸、碼頭建設中的“吞吐能力”,上海交大海科院院長楊啟打了這樣一個比方。
在日前公布的201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榜單上,由上海交通大學牽頭負責、6家單位共同合作的“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項目,成為滬上高校牽頭的唯一上榜項目。
宇大1號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27日獲悉,作為由56艘大船組成的“挖泥船世家”最新成員,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最大非自航絞吸裝備“新海旭”號,明年春天即將正式開赴非洲遠海,加入“一帶一路”港口建設。
天鯨號
曾經4噸黃金天價進口,如今自主實施出口管制
大國重器,筑夢深藍。如果以甲午戰爭之后海河工程局(現中交天津航道局前身)于1897年成立為起點,中國現代疏浚業已經駛過“一雙甲子”的風雨征程。百余年來,作為疏浚業的核心利器,中國疏浚裝備經歷了從整船進口到國內自主設計建造的蝶變。
如今,從海岸向內陸輻射,中國年疏浚量已超16億立方米,是少數幾個能夠自主開展大規模吹填造陸和航道疏浚工程的國家之一。其中,上海交大就成功設計56艘各種大型挖泥船,從洋山深水港工程、長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到環渤海經濟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些船在祖國江河湖海的疏浚量占全國總量60%。
航鉸2001
事實上,作為特種工程船,全球挖泥船設計和建造市場曾長期以來被歐洲船廠主導,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絞吸挖泥船主要集中在四大疏浚公司,荷蘭、比利時等企業擁有龐大挖泥船團隊,長期壟斷亞非疏浚市場。1966年,中交天航局從荷蘭引進自航耙吸船“津航浚102”輪時,花費的“天價”可折合4噸黃金。然而,半個世紀之后,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為維護國家安全,對大型挖泥船實施出口管制,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外出口。這則“小公告”,恰恰是中國大型疏浚裝備領域從“全靠進口”到“限制出口”的歷史跨越。
遠距取沙、海量“吞吐”,小島也可變成百平方公里
今年交付的“新海旭”大型絞吸挖泥船,總長138.0米,總裝機功率26100千瓦,標準疏浚能力每小時6500立方米。作為上海交大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研究所團隊負責人,楊啟研究員說,如果每天按照16小時工作量來計算,由“新海旭”挖掘細粉沙,一天就可以疏浚10到12萬立方米沙土,在足球場的面積上堆起6層公房。
自主開發絞刀設計圖
楊教授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演示著,“新海旭”這樣的“國之重器”如何“吐故納新”現場作業:挖泥船上,控制人員在疏浚控制臺前輕輕操縱疏浚手柄,帶有緩沖系統的鋼樁對船舶進行定位,船舶在橫移錨系統作用下,繞著鋼樁做扇形擺動,并不時前移……與此同時,在6.9公里以外或者更遠的地方,絞吸挖泥船挖掘出來的泥沙形成新造陸地,從水中逐漸凸顯出來,并越長越大。
針對遠海快速成島等國家戰略需求,上海交大科研團隊聯合國內各方力量,經過多年探索實踐,攻克4項關鍵技術問題:海底高強度巖礁快速挖掘技術——挖得快;順應式鋼樁臺車定位技術——定得穩;大通道高效疏浚輸送技術——排得遠;多復雜系統優化集成技術——效率高。比如,為北京奧運會,首鋼搬遷曹妃甸,交大設計的數十艘挖泥船同時在渤海灣的曹妃甸海邊“大兵團作戰”,最遠取沙距離超過10公里,卻在短短2年間讓這個小島擴大了100平方公里,如期迎來一座鋼鐵新城。
從第1條到第56條, “上海交大牌”乘勢“一帶一路”
“可不僅僅是從北到南的中國沿海了,世界各地哪有需求,我們的船就去哪里。”作為擁有數十條挖泥船的船東方,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董事長侯曉明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當下正是“走出去”服務國際疏浚市場的機遇期。
乘著“一帶一路”東風,上海交大研制的海上大型絞吸挖泥疏浚裝備成果已應用于伊朗、新加坡、巴基斯坦、蘇丹、緬甸等17個國家的103項工程,遍及亞洲、非洲、南美洲等。在沙特吉贊人工島疏浚項目中,它加速了吉贊經濟城的整體施工進度;在馬來西亞關丹深水港項目中,它推動了馬來西亞東海岸建設及當地經濟發展;而阿爾及利亞舍爾沙勒新港口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地中海最大的海上運輸中心,也被稱作“通往亞洲之門”……
天麒號
從國內首艘自主設計和建造的大型絞吸挖泥船“航絞2001”,到與“中國天眼”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等一起摘得“中國好設計”金獎的“天鯨”號絞吸式挖泥船,新世紀初以來“上海交大牌”56條絞吸挖泥船的相關項目,已形成國家標準5項,獲授權發明專利34項,軟件著作權33項,科技論文112篇。作為2018船舶設計大師8人之一,上海交大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所所長何炎平說,“所里的每個人,這十幾年加班不計其數,寒暑假也幾乎沒有休息。因為每天4小時做教學、4小時做科研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不僅僅想完成任務,更想要做到最好,自己推著自己繼續往前走。”
更多資訊
-
優化創新生態,“孵化”創業夢想!張江努力助推初創企業成長為“參天大樹”2023.6.19
“張江集聚了各類高新技術行業,很多企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充滿著奮斗氣息。”疊境數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張朝華日前對記者說,張江科學城正日新月異變化著,他見證了一個個產業園區的崛起、一家家科研機構… 查看詳情 >
-
老廠房變身創新城市空間,上海舊改展“定海之窗”開幕2023.5.26
昔日的廢棄廠房經過社區規劃師改造后完成“華麗轉身”,成為城市創新空間、社區歷史的展示窗口。5月25日,楊浦區2023年度“大家微講堂”定海專場在全新面向公眾開放的“定海人家”展廳舉行。 本期“大家微講… 查看詳情 >
-
中國野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如今,“功能花卉開發”將成新賽道2023.5.25
我國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也是世界最大的花卉生產國…… “中國野生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但如今,我國花卉種業發展嚴重滯后,月季、百合等主要商業花卉品種90%以上依賴進口……” 記者從近日在滬舉… 查看詳情 >
-
養蟾蜍,種繡球……上海這座原生態小島上,鄉村“新經濟”如火如荼2023.5.24
農村小島也有鄉村“新經濟”。 說起鄉村養殖業,養雞鴨牛羊、養魚蝦蟹貝都屢見不鮮,可你見過養蟾蜍嗎?數百萬只蟾蜍在養殖基地內蹦跳,場景頗為震撼。再說鄉村種植業,種菜、種果樹乃至培育菌菇都司空見慣,但在鄉…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