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從打造品牌手機到構建“智能+”產業生態, 滬上這家民企?“三年一折騰”的背后

來源:上觀2019.2.18

摘要:而正是懷著對技術的敬畏和敏銳的市場嗅覺,讓王迅帶領銳嘉科在上海這個創業者的樂園逐夢前行。

“三年不轉就死了”,這句話,王迅強調了不止一遍。從ODM(原始設計商)到OEM(代工制造商)、OBM(經營自有品牌),再到現在的“智能+”產業生態系統,作為青橙手機創始人,銳嘉科控股董事長王迅無時無刻不保持著對市場的敏銳嗅覺,銳嘉科也因此得以在一次次因時制宜的轉型中不斷涅槃。

打造自己的品牌

26年前,20歲的王迅從山東濱州考入當時的上海工業大學,從此踏上了上海這片改革開放的熱土。畢業后,先后任職于松下、摩托羅拉、聯想和德信無線,并參與研制了摩托羅拉和聯想的第一臺手機。這樣一份履歷無疑是厚重的。然而,對王迅來說,卻遠遠不夠。2006年,“不安分”的他和幾個朋友在浦東白手起家創立了銳嘉科,開啟了艱辛的創業路,上海這座城市伴隨他一起成長。“不少人說上海創業成本高,卻忽視了尤為重要的元素——上海的產業鏈齊全,政府的行政效能和透明度高,權衡下來,在上海創業還是最佳選擇之一”,王迅說。

最初的銳嘉科靠著王迅等公司“元老”的功底,為手機制造商做方案設計。彩屏、全鍵盤、金屬滑蓋……個性化的手機設計使得銳嘉科在業內很快脫穎而出,賺取了第一桶金。不過,目光犀利的王迅并沒有就此安于現狀。2010年,銳嘉科收購了臺灣鼎訊電子,擁有了自己的生產線,完成了從ODM到OEM的轉型。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隨著3G的大規模使用,智能手機迎來大發展。浪潮之下,銳嘉科的OEM業務如火如荼。轉型次年,代工業務的毛利率就達到20%左右。然而,盡管出貨量可觀,銳嘉科生產的每一臺手機上,貼的卻從來不是自己的商標。而這背后暗藏的,是品牌方與代工方天差地別的利潤分成。

要打造自己的品牌!隨著在設計和生產方面的積累,王迅終于可以實踐這個在腦子里纏繞了多年的想法。

“從規模型增長到價值型增長轉型的過程中,需要對品牌進行追求與塑造。”王迅在采訪中回憶這段歷史說,從橫向上說,2010年前后在上海、深圳注冊的手機設計企業達500多家,競爭激烈。從縱向上看,很多品牌廠商的方案設計能力也在不斷加強,方案設計公司的市場空間受到擠壓。在這個時候,要么將方案設計做到極致,超過一般手機品牌廠商的能力,要么就是向上下游拓展業務。王迅選擇了后者。

布局“智能+”產業生態

2012年,自有品牌青橙橫空出世,打響了中國定制手機的第一槍。“我們當時比摩托羅拉還要早半年”,王迅談到青橙時忍不住強調。

青橙的每個用戶都可以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手機,定制專屬的外觀、軟硬件以及售后服務。愛美愛拍照的女生可以定制高像素的前置攝像頭,酷愛游戲的男孩子可以選擇大屏大內存的配置,讓用戶成為自己手機的設計師,這是青橙的核心價值所在。

然而,隨著手機通用技術的發展,“功能上足夠用了,沒必要定制了”,王迅敏銳地察覺到了手機市場的變化。與此同時,智能手機市場的廝殺也逐漸落下帷幕,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馬太效應愈發顯著,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被頭部的幾家公司壟斷。

2016年,王迅毅然再次選擇轉型。相比以往,這次的跨度不小。他瞄準了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開始布局“智能+”產業生態系統。

“未來一定不是手機!”王迅這樣判斷。在他看來,馬上到來的5G時代將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手機的形態也可能出現重大變化,它可能是多形態的智能終端,可以是智能穿戴,也可以是智能家居,它們將分布于不同的地方,為人們提供可以隨時隨地想要的服務。“多條產業鏈、多技術路線、多產品形態”的融合發展成為王迅“智能+”產業生態系統的鮮明特色。以“智能+”科技為行業賦能,以“智能+”產品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成為銳嘉科控股的新使命。

“‘互聯網+’會擠壓別的產業的發展,但是‘智能+’可以為行業賦能”,王迅解釋說。他腦子里有股子實業情懷,在他看來,實業發展是根本,產業升級要靠實業,實業發展要靠科技,而現在,智能技術就是這個科技。

在創業者的樂園逐夢前行

王迅的選擇也并非無跡可尋。2015年,青橙推出戶外運動手機,似乎就已經顯示出王迅決定在通用手機市場中激流勇退,選擇更加垂直化的領域進行探索。而在2016年,他更是大膽地選擇跳出深耕多年的手機領域,將目光投向多形態的智能終端。

青橙在手機領域多年的技術積淀并未付諸東流。青橙主導的智能硬件產業集群是目前銳嘉科控股著重發展的兩大產業集群之一,為生態系統提供核心技術支持。而另一邊,以銳嘉科集團為主導的智能物聯網產業集群則致力于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及“智能+”行業應用供應,并在交通、公安、教育、醫療等領域深入布局。

在王迅的棋盤上,“智能+”產業生態系統從來不是一出獨角戲。上海完備的產業鏈也為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其能夠將更多的新生力量納入“智能+”的生態系統中。通過晨脈創投、移動智地和橙空間三位一體的布局,銳嘉科為“智能+”相關企業提供了從投資到孵化、加速的一系列服務,將其納入自己的生態系統中來,形成產業協同。

“它們中很多已經成為行業的隱形冠軍”,王迅難掩自豪之色。據他透露,銳嘉科投資孵化的盎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經拿到了上海市經信委千萬級別的項目支持。該公司專注于3D視覺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目前在3D實時高清晰度動態人像抓拍,3D人像建模、人臉識別以及基于安卓系統的3D、AR/VR應用等方面都有成熟的解決方案。銳嘉科戰略投資的數果、萬琛等公司在特種智能手機、智慧物流等領域也表現不俗。

從3G到4G再到即將開啟的5G時代,通信技術的迭代更新越來越快。而正是懷著對技術的敬畏和敏銳的市場嗅覺,讓王迅帶領銳嘉科在上海這個創業者的樂園逐夢前行。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