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到2020年,上海將新增200萬平方米立體綠化空間,你知道都在哪兒嗎?

來源:上觀區情2019.4.9

摘要:蓋樓但不犧牲綠化面積,如何找到最優解?

在城市綠道橫向建立廣袤的生態網絡之外,城市立體綠化也從縱向構建起了一張城市綠網。

記者日前了解到,由原天山電影院改建而成的虹橋藝術中心,將在其屋頂建設一座“空中花園”,建成后將成為上海市中心又一處“商旅文綠”結合的市民活動新地標。

根據《上海市綠化市容“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上海將新增立體綠化網絡空間200萬平方米以上。當城市中心的建設空間越發捉襟見肘,如何平衡經濟效益與綠色生態需求,代表了“城市第五空間”的立體綠化無疑是重要突破口。

蓋樓但不犧牲綠化面積,如何找到最優解?


(一)立體綠化,不止“萬樓叢中一點綠”

虹橋藝術中心屋頂綠化效果圖

虹橋藝術中心建造于2016年,初建時并未栽種立體綠化。而今在中心頂樓打造的,是一座集屋頂綠化、墻面綠化、沿口綠化為一體的復合型花園式立體綠化系統。

長寧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介紹,虹橋藝術中心屋頂花園分為東西兩部分,通過人行階梯串聯,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其中,西面屋頂多用簡約的草坪,減少屋頂設備對周邊居民區的影響。東面屋頂是供人休憩的花園,通過格柵屏風、垂直綠化、棚架、木質露臺、汀步草坪,打造出宜人的景觀空間。藝術中心的屋頂已陸續種植八棱海棠、金桂、茶花、櫻花、紅楓、羽毛楓、紅葉石楠球、茶梅球等觀花植物,以及大紅袍、砂糖橘等觀果苗木,最快將于今年上半年建成。

長寧工人文化宮屋頂花園

打造立體綠化,長寧早已熟門熟路,2013年建成的長寧區工人文化宮屋頂花園就是長寧最早的立體綠化項目之一。許多人并不知道,坐落于愚園路上的工人文化宮,其實擁有總面積2400平方米的立體綠化,分布在屋頂、外墻和建筑外沿,近80種植物“藏身”于建筑各個角落。站在文化宮的屋頂,身邊被大片草坪和低矮藤蔓圍繞;從周邊高聳的商務樓俯瞰文化宮,一年四季都有層層疊疊、不同深淺的綠色映入眼簾,稱得上“萬樓叢中一點綠”。

長寧區綠化管理事務中心群眾綠化科工作人員郭劍霆對長寧的立體綠化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長寧工人文化宮除了擁有寬闊的屋頂草坪,在愚園路一側還有一塊面積近150平方米的墻體垂直綠化,種植了樊根、大吳風草、千葉蘭、南天竹等觀葉植物,它們不僅能隨著季節交替變換葉色,也易于維護保養,讓建筑一年四季都能披著一件綠色清爽的“外套”。

金虹橋國際中心商場綠化

相較于通過后天改良增設立體綠化的長寧工人文化宮,建設之初就將立體綠化納入規劃的金虹橋國際中心可算作一枚理想案例。金虹橋的立體綠化涵蓋了商場和商務樓兩大范圍,總面積5500平方米,使其成為上海最大的空中綠化項目之一。與一般立體綠化多為草坪、低矮灌木不同,金虹橋的空中綠化體系共栽種了175株大喬木、190多株大灌木和約3000株藤本植物。

走進庭院結構的金虹橋商場區域,種植在每層樓圍欄處的沿口綠化微微低垂,令商場宛若一座自然雨林。商場的屋頂花園種植了銀杏、紅楓、金葉復葉槭等變色樹種,還有小橋流水的水景景觀供人觀賞。郭劍霆表示,老建筑增設立體綠化會受到建筑承載率等限制,難點較多。而新建商場和辦公樓則能在規劃階段考慮提升承載率,以便種植大型喬木,豐富綠化層次,這也是為何越來越多的新建筑落成時,都裝點了風格各異的綠色“配飾”。


(二)智能系統與新材料:掃除技術障礙

不過,究竟什么才是立體綠化?根據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提供的信息,立體綠化主要包括屋頂綠化、垂直綠化、沿口綠化和棚架綠化等類型。不與自然土層相連且高,出地面1.5米以上的花園、植物組合、草坪,都是立體綠化。生活中常見的墻面綠化、橋柱綠化、圍欄綠化等,則是日漸為人們所知的“垂直綠化”。

無論是建造在屋頂還是建筑外墻,立體綠化最讓人關心的問題首當其沖就是防水。

長寧公共衛生中心五樓屋頂花園

記者日前走訪了位于云霧山路39號的長寧區公共衛生中心,在建筑五層的屋頂花園,翠綠的草坪、嬌艷的鮮花、精致的花架、層次鮮明的觀葉植物使這里仿若一片城市中的仙境。但一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光禿禿”的屋頂,除了時不時發出低沉轟鳴聲的空調外機,只有泛著金屬光澤的普通防水涂層,因此也對一街之隔的居民小區產生了噪音和光污染。

2018年4月,長寧區著手對衛生中心屋頂進行立體綠化改造,為期三個月的施工中,歷時最久的就是屋頂防水結構的改造。“這里采用了德國進口的一種瀝青銅離子阻根防水材料,金屬離子能阻擋植物根系,防止其滲透水泥板造成屋頂漏水,使用時長也可達10年之久。”

火山巖、鵝卵石等透水鋪裝可以實現快速滲水

建成后的長寧公共衛生中心4樓屋頂花園

建設前中心4樓屋頂只有空調外機

郭劍霆還介紹,屋頂鋪設的火山巖、鵝卵石等透水鋪裝可以實現快速滲水,由輕質營養土和黏土調配的專用種植土,則能夠在降低屋頂負荷的同時保持土壤含水量,讓植物健康生長。而此前制造噪音的“小能手”空調外機,則統統被種植了爬藤植物的圍欄包裹,既阻擋了噪音,恣意生長的爬藤也能遮擋“顏值”略低的空調外機,還沿街居民樓一片“漂浮”在空中的綠色。

記者采訪中,一些有意增設立體綠化的樓宇和企業都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對“漏水”的疑慮。對此,曾參與衡山坊、諾華上海園區景觀的劉宇揚建筑事務所景觀與規劃合伙人郭怡妦表示,從技術發展來看,防止滲水已不是難題,但有時造成屋頂綠化滲漏水的原因并非防水膜“不靠譜”,而是防水系統“老化”,或是選取的植物“有偏差”。“一些根系鉆透力強的植物,比如竹子就不適合種在屋頂,它們的根系會破壞防水膜,滲透屋頂的水泥板,造成漏水隱患。如果要種此類植物, 就要考慮阻根系統等。”

長寧工人文化宮屋頂花園自動噴灌系統,草坪上白色管道即出水口

除了正確的栽種方法,如何灌溉這些生長在“空中”的城市綠肺也有不小挑戰。“工人文化宮的屋頂綠化最開始也發生過漏水,后來長寧區在這里首次采用了自動化噴灌系統,這才解決問題。” 郭劍霆介紹,智能噴灌系統可以根據降雨量控制噴水的頻次和時長,均勻分布在屋頂的噴水“喇叭”能有效掌握水量,不會造成人工澆水時易發生的“澇的澇、旱的旱”現象,節省后期維護成本。


(三)制服漏水、屋頂種樹,都要“繡花功夫”

除了想得到的“漏水”隱患,看不見的建設成本和養護成本,也是阻礙部分樓宇嘗試建設立體綠化的主要原因。

“一些商場考慮到安全因素把護欄造得很高,為了美觀就在護欄加種了沿口綠化,但成本也隨之增加。” 郭怡妦表示,立體綠化的建設成本跨度范圍較大,從基礎的每平米200-300元,到每平米3000元以上不等,墻面垂直綠化的成本一般高于屋頂綠化。“如果用最簡單的爬藤或懸垂植物,比如爬山虎或油麻藤等,拉幾根繩子設計好它的‘爬行’路線,幾年內就能獲得一片綠墻,優點是花費少,缺點是耗時長。”在上海,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高架橋柱就是爬山虎常見的“居所”。

對商業地產開發商來說,雖然同等面積的立體綠化造價比地面綠化高出數倍,但相比“蓋房子”獲得的經濟效益,用立體綠化來平衡建設空間和綠化面積,仍是“實惠”之舉。后期養護、安全管理,才是地產商們更多考慮的問題。

金虹橋商場屋頂花園中的水景景觀

在金虹橋商場,人們意想不到,構成屋頂花園生機勃勃景象的一大功臣,竟是泥土——這些并非常見的輕質營養土,而是山泥或湖泥混合而成的營養土,后期維護時無需再大量補充營養液。但這些“原生態”泥土的缺點是重量大,對建筑頂部的承重力要求更高,因而更常見于新建商業地產。

此外,植物在屋頂的種植位置也很有講究,甚至能夠影響整棟建筑的安全狀況。記者注意到,金虹橋商場的屋頂花園有其他立體綠化中不常見的高大喬木,為此商場的樓板承重也達到了普通樓板重量的10倍,并采用拉震結構分散大樹的重量,降低臺風天樹木傾倒的風險。

“注意看,這里每棵樹栽種的時候都有編碼,標記了獨一無二的位置,越大的樹越是要種在房屋的承重點上。”?郭劍霆指著最“高大威猛”的一棵喬木告訴記者,這棵樹底下就是商場一處重要承重點,而每棵樹的點位布局,均已在商場規劃時就完成了計算。

設計先行,才造就了今日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城市森林。

延安中路重慶南路高架橋柱綠化

上海北外灘W酒店屋頂花園


(四)萬事俱備,但真的不要“只選最貴”

目前,城市立體綠化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兩類,一是業主單位單獨管理,另一種是業主與綠化部門共同管理。但在實際協調中,許多看似微小的細節都可能決定立體綠化推進的成敗,比如空調外機的擺放。記者采訪時就有企業表示,擔心屋頂綠化占用空調外機的空間。而如果將設備遷移到建筑外墻變成壁掛式外機,則又可能增加成本投入,令企業感到為難。

“大家對立體綠化有一些誤區,以為必須覆蓋整片屋頂或者整堵墻 。”郭怡妦表示,空調外機等設備完全可以與立體綠化并存。“建造立體綠化的初衷是增加城市綠量,讓生態更好,不應該造成建筑的功能困擾,更不應增加建筑能耗。”而諸如長寧公共衛生中心采用爬藤植物架為空調外機建造“小包廂”的做法,既滿足了業主使用需求,也美化了生態環境。

新加坡皮克林賓樂雅酒店的垂直綠化系統成為城市亮點 ? 圖片來源:酒店網站

然而,鼓勵更多社會機構參與立體綠化建設,機制的完善尤為重要。郭怡妦表示,在新加坡、日本、中國臺灣等地,立體綠化可以通過相應百分比折算為商業空間的綠化率。對于土地資源緊張,但確實需要建設空間的開發商來說,立體綠化就成為非常有效的綠化替代方案。

上海在這方面已經有所考量,不僅連續四年將立體綠化列為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在《上海市綠化條例》中更首次在地方立法層面明確立體綠化的建設責任、義務和權利:上海新建公共建筑以及改擴建中心城區內既有公共建筑時,應根據市政府規定的相應比例,對高度不超過五十米的平屋頂實施綠化。2017年,上海首次將立體綠化納入建筑節能項目專項扶持范圍,單個示范項目最高可獲600萬元補貼,如草坪的扶持資金為每平方米50元,較復雜的屋頂花園為每平方米200元。

意大利米蘭的公寓立體綠化 ? 來源:谷德設計網

不過,相較最終的投入成本,扶持資金的占比并不算高。怎樣才能真正打消企業改造立體綠化的顧慮?

“現在大家對立體綠化的要求更多是追求‘美’,所以經常更新立面,用很多花卉裝飾,其實不一定都要這么做。”郭怡妦說,上海立體綠化中常見的時令花卉、草坪和修剪型灌木的維護成本都不低,但其實除了商業景觀或者重點公共空間有一定的需求,一般的立體綠化無需那么“園丁化”,低成本的爬藤或懸垂植物、耐候性強且養護需求低的草甸都是“經濟適用型”選擇。

“設計時就充分考慮養護成本,根據建筑功能選擇最適當的植物和灌溉方案,改造立體綠化并非難事。”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