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漲價合理嗎?行業里正在發生一些新變化
來源:上觀2019.4.11

共享單車漲價了。
一段時間以來,多家共享單車企業陸續表示,將調整北京地區的用車價格:小藍單車的起租價從每30分鐘1元上漲為每15分鐘1元,超出后每15分鐘0.5元;摩拜單車的上漲幅度與之類似;哈羅單車的用車價格由每30分鐘1元上漲為每15分鐘1元。如果以1小時的使用時長計算,小藍與摩拜的收費為2.5元,哈啰為4元。還有部分地區用戶發現,哈啰單車的包月價格也有所上漲,漲幅為3元。此外,有消息稱,此次漲價很可能從一座城市向其他城市鋪開。
面對漲價,不少用戶不樂意,認為“市場成熟了,企業就開始漲價。”還有用戶表示,如果漲價超過公交車或地鐵的費用,就不會再選擇共享單車。
共享單車漲價,到底合理嗎?
漲價會影響用戶嗎?
用戶自然不希望漲價,可業內人士有不同觀點。
“可以看到,同樣是漲價,共享單車和其他出行方式的方式就不一樣——不是提高起租費,而是維持原有的起租費但縮短使用時間。這與共享單車的使用方式有關,因為共享單車要解決的是‘最后一公里’問題,按照正常的騎行速度,15分鐘大約能騎行1.5公里,如果騎得快一些,可以騎行2公里,能基本滿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如果用車時間超過15分鐘,說明用戶的目的地較遠,此時共享單車未必是最佳選擇。”長期關注共享單車行業的私募基金分析師陳浩覺得,共享單車目前的漲價方式是希望用經濟杠桿充分發揮單車在“最后一公里”上的作用,減少不夠合理的單車出行方式。
“比如,有的用戶上下班距離在三公里左右,本來乘坐公交車或地鐵,但發現共享單車價格較便宜且騎行路程長度能接受,就開始騎共享單車。這么做雖然無可厚非,但與共享單車的設計初衷還是有所背離的。在共享單車行業最瘋狂的時候,很多業內人士都認為,有些騎行需求不是必要的,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激發出來,導致共享單車企業為了滿足所謂的‘需求’而過量投放單車。”陳浩認為,共享單車行業已經進入冷靜期,不論車輛總量還是用車目的都需要調整。按照目前共享單車企業的的調價方式看,并沒有太多的不妥。
哈啰出行相關人士則就調整價格進行了回應,表示“我們通過后臺大數據分析,大多數用戶的騎行時間都在15分鐘以內,調價對絕大部分用戶沒有太大影響。”該人士表示,從哈啰單車的數據看,15分鐘內的短時訂單約占所有訂單的七成,對于超過15分鐘的行程、尤其是長達1小時的騎行,可以選擇月卡,“不同地區的月卡價格不同,最低的只要9元,騎行3次就能回本。”該人士還表示,調整價格的本質是提供差異化、多元化的定價策略,以滿足不同用戶群體和不同區域用戶的實際需要,而且不是只漲不跌,“比如針對校園用戶,我們考慮在未來降低他們的用車成本。”
比漲價更重要的是精細化運營
更多的業內人士認為,漲價是一個信號——共享單車行業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不論是政府管理還是企業生存需要,只有精細化運營,行業才能繼續發展,用戶也才能長久獲得共享單車帶來的便捷。
陳浩指出,“虧本”是共享單車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作為重資產行業,共享單車有高昂的生產和維護成本,雖然有企業計算過,通過合理投放和充分周轉,共享單車實現單輛車的收支平衡并不難。但由于早期投入大,行業競爭又激烈,加上投資方壓力,“收支平衡”的結果不能令共享單車企業滿意。然而,共享單車行業目前為止仍舊沒有“賺大錢”的盈利方式,所以對企業發展來說,“開源節流”、“精打細算”變得更加重要。
摩拜單車相關人士也表示,他們越來越注重對單車的精細化運營,“比如,上海對共享單車的額度管理很嚴格,我們能做的就是嚴格遵守額度管理,不增加新車,但仍舊要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騎行體驗,增強用戶黏度。”他表示,一是企業加強對舊車的維護,“我們的車型本來就是經過嚴格測試,以滿足長期使用需求,而現在加強維護能減少人為破壞、減少提前報廢,這對企業控制成本很重要”;二是那些無法繼續服務用戶的舊車雖由新車替換,但舊車也會進入可再生流程,既減少對環境的壓力,也把可回收利用的零部件和各種材料用起來。
業界專家則認為,從政府管理的方式看,不少地區獎懲并用,也有利于推動企業實行精細化運作。
例如,廈門市近期公布了區域內共享單車運營情況的考核結果,并按照考核成績分別給予摩拜、哈啰、青桔7.5萬輛、4.5萬輛和1萬輛的投放份額,此外還有3萬輛投放份額將根據企業運營水平作為獎勵。而ofo小黃車和赳赳單車因考核排名靠后,沒有獲得投放份額,恐怕將退出廈門市場。
無獨有偶,廣州、深圳、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也多次公布共享單車考核“成績單”,并將考核結果與共享單車總量管控掛鉤。比如,杭州去年把考核結果作為控制企業投放規模的主要依據,以連續四次考核第一的摩拜單車減量為基準,其他品牌的削減比例依次遞增10%,全年減量近50萬輛車。再比如,《深圳市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管理方案》提到,若運營企業累計三次服務信譽考核不合格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將被政府主管部門撤銷許可。
有的城市還在堅持總量管控的前提下,推動企業進行服務升級。比如,杭州交通運管部門表示,今年對共享單車企業的考核重點將從車輛減量轉移到車輛更新置換上。工作人員將在路面隨機抽檢車輛新舊程度,將車輛質量也計入到考核當中,促使企業做好更新換代。
東南大學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顧大松認為,政府部門的這些做法是鼓勵共享、限制任性的有效措施,“共享單車進入城市需要準入機制,而且要實行動態調控。動態調控必須有一個機制來進行,根據運營水平獎優罰劣,是一種較為有效的精細化管理舉措。”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洪洋也認為,通過考核來獎優懲劣,不僅能實現總量管控,而且能督促企業提升管理水平、進行精細化管理。他覺得,共享單車競爭已經進入下半場,由幾家企業展開有序競爭是比較合理的狀態,“政府的有效監管和考核、企業基于自身發展調整經營方式、不同企業展開有序競爭,最終能推動行業良性發展。”
更多資訊
-
浦東引領區建設亟需本土創新人才,陳義漢:鼓勵科研人員“多點兼職”2022.3.9
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正式發布,賦予浦東新區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 打造引領區,人才先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 查看詳情 >
-
一家專業糧食生產經營企業啟航,目前上海規模最大生產水平最高最具完整產業鏈2021.12.28
在蘇北、東北虎林等地區,進一步拓展域外稻米自有生產基地,筑牢產品生態鏈前端。 “瀛豐五斗”“海豐”“樂惠”……這些上海本地品牌大米如今有了統一的“出品人”——光明農發集團。12月28日,距離11月5日… 查看詳情 >
-
寧德時代臨港工廠:預計明年有產出貢獻,上海高端裝備產業要破7000億元2021.12.21
《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出爐 記者從上海市經信委獲悉,《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已于近期完成編制并正式發布。《規劃》明確,到2025年,上海初步建成具全球影響力的高端裝備… 查看詳情 >
-
20年間,這家日資零售企業在華開店時間從半年縮至20天,還提出萬家店目標2021.12.15
國內零售行業正處于新一輪的變革和增長之中。 中國入世20年,也是中國零售業迎來全面對外開放的20年。20年來,外資零售商們在政策的東風下爭相搶占市場。日本羅森作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企業,門…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