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名鼎鼎院士到小巷“健康總管”:上海醫改先行者,創新舉措為市民贏更多獲得感
來源:上觀2019.7.31

健康與每家每戶息息相關,醫改成果怎樣真正惠及百姓?今天,在解放日報聯合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舉辦的第二屆“上海醫改十大創新舉措”頒獎暨經驗交流會上,嘉賓們帶來各自經驗:從大名鼎鼎的院士到深入小巷的“健康總管”,上海醫務人員以創新精神探索醫改突破口,破解市民看病“急難愁”。這其中,許多入圍醫改創新舉措已從一家醫院一個金點子,推廣普及到全市甚至國內其他區域,落地開花讓更多病家獲益。
中山醫院副院長周儉在演講
院士領銜MMC模式:醫改分級前提在于分工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寧光在今天醫改交流會上,分享了關于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MMC)的進展與意義。他直言,在醫生和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如何才能真正破題“實現人民滿意的醫療”?“醫改的最終目的之一是分級診療,而在我看來,分級的前提在于分工。”
三甲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必須分工合作,MMC就是針對多發常見疾病的下沉式實踐,為更多疑難雜癥患者在三級醫院診療贏得了時間與空間。數據顯示,我國是糖尿病第一大國。多年來,糖尿病合并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是糖尿病綜合管理的難點,也是糖尿病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寧光說,也曾聽過患者抱怨——檢查了一堆項目、拿著厚厚一疊化驗報告,但醫生只是看看名字和血糖指標,“糖尿病的最大危害不在于血糖高,而是它引起的相關并發癥。”在此背景下,2016年在寧光的倡導下,MMC項目正式啟動,并在全國范圍內建設推廣。當年5月,全國第一家MMC中心在瑞金醫院成立;截至今年4月,全國已有511家醫院加入到MMC中心的行列中,覆蓋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245家MMC中心開始收治患者,管理12萬名糖尿病患者。
如今,每家MMC還配備了基于人工智能實現的糖尿病及并發癥管理的代謝一體機,患者在一臺機器上,即可完成糖尿病相關的各種并發癥檢查。“在院內,通過藍牙和AI技術打通所有的環節,真正實現全程線下檢測線上傳輸;在院外,患者也可以通過APP等自主上傳血壓、血糖、血脂等檢測數據,而醫生通過及時了解患者的相關指標,可以為患者調整更適合的處方及宣教方案,真正便利于患者。”目前,MMC與本市松江區、嘉定區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開展了深度合作。據透露,未來MMC將繼續推廣“全國模式”,在全國建成1000家,并逐步實現“管理1000萬糖尿病患者,降低中國糖尿病發病率1%、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率10%”的愿景。
小巷“健康總管”:職業人群健康空白也要填補
長寧區天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畢芳芳在演講
從關注疾病到關注健康,普通人群的健康管理怎樣升級?長寧區天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帶來家庭醫生功能社區服務的“長寧模式”,重點服務對象由老年人群擴展到白領中青年亞健康人群,以此兌現了服務全人群的承諾與目標。
作為典型的小巷“健康總管”,天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畢芳芳從一個案例娓娓道來,28歲的攜程員工小林,頸部不適一周,疼痛加劇一天,來到天山社區駐扎在攜程總部凌空SOHO的“白領醫小時”工作室,便捷中實現了高效的健康服務。從機構到平臺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角色轉變,可以說蘊含著體制機制的創新。在長寧區衛健委的引導下,天山社區培育出家庭醫生多點執業的第三方平臺——家友診所,管理人員通過第三方購買服務,探索服務購買機制,實現了在企業、樓宇和園區內的現場服務。
而今“白領醫小時”還孵化出一系列健康產品,從企業高管健康管理服務、養生香囊到夏季敷貼等,家庭醫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更有效填補了職業人群健康管理的盲區。社區居民對這樣的家庭醫生贊不絕口,“家庭醫生兌現了自己的健康承諾,我們猶如有了自己的健康管家,生活中放心了不少!”
機制體制突破,創新從源頭帶來生機
讓百姓看病更便捷、幸福指數更高,創新是原動力,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周儉教授用列表為在座呈現出創新成果的轉化,以此為更多病家點燃希望:與上海聯影合作,創新大型醫療設備;開發治療阿爾茨海默癥一類新藥;創新國產冠脈支架和瓣膜開發;創新首個核酸類肝癌體外診斷試劑盒;通過互聯網輔助肺小結節診斷……“中山智造實現產學研協同,打響服務品牌,更從源頭為攻克疾病帶來新解。”周儉說。
松江區衛健委主任李正在演講
創新不僅僅在產品,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創新分級診療同樣關鍵。來自松江區衛健委主任李正,介紹了強化區域協同、完善分級診療的“松江做法”。在松江,一整張區域人口健康管理圖,實現了健康網格化管理。1302個網格將分級診療路徑圖和下沉社區協作圖實現互聯互通。全區還通過信息化篩查出居民前20位就診病譜,以單病種為切入點,在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分陣來基礎上,建立20個病種樹狀結構分診圖,指導居民和家庭醫生合理規范診療。
嘉會國際醫院董事施云松在演講
對于社會辦醫,制度的創新更堪稱核心。嘉會國際醫院董事施云松說,“健康服務業50條”的制度創新有力推動各大創新項目落地和創新舉措落實。政策落地三個月,包括嘉會國際醫院在內的三家國際醫院,作為首批高水平社會辦國際醫療機構,以自主定價模式陸續納入社會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服務。“納保”三個月內,醫院每月就診量以30%的速度遞增,這為市民提供多元化服務,為建設亞洲醫學中心城市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更多資訊
-
浦東引領區建設亟需本土創新人才,陳義漢:鼓勵科研人員“多點兼職”2022.3.9
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正式發布,賦予浦東新區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 打造引領區,人才先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 查看詳情 >
-
一家專業糧食生產經營企業啟航,目前上海規模最大生產水平最高最具完整產業鏈2021.12.28
在蘇北、東北虎林等地區,進一步拓展域外稻米自有生產基地,筑牢產品生態鏈前端。 “瀛豐五斗”“海豐”“樂惠”……這些上海本地品牌大米如今有了統一的“出品人”——光明農發集團。12月28日,距離11月5日… 查看詳情 >
-
寧德時代臨港工廠:預計明年有產出貢獻,上海高端裝備產業要破7000億元2021.12.21
《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出爐 記者從上海市經信委獲悉,《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已于近期完成編制并正式發布。《規劃》明確,到2025年,上海初步建成具全球影響力的高端裝備… 查看詳情 >
-
20年間,這家日資零售企業在華開店時間從半年縮至20天,還提出萬家店目標2021.12.15
國內零售行業正處于新一輪的變革和增長之中。 中國入世20年,也是中國零售業迎來全面對外開放的20年。20年來,外資零售商們在政策的東風下爭相搶占市場。日本羅森作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企業,門…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