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店小二”,松江干部冒金句:比追老婆還難!服務企業像談戀愛,最怕認真
來源:上觀區情2019.8.5
摘要:在采訪中,記者接觸了許多松江干部,最深的感受是:他們就像一節節自帶源動力的車廂,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迸發出干事創業的激情

以上海松江為策源地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在短短4年里,從一條高速路名演變為長三角一體化重要組成部分,辦成了不少大事——上海松江,浙江嘉興、湖州、杭州、金華,江蘇蘇州,安徽宣城、蕪湖、合肥,長三角的九個城市(區)組建了全國首個跨省實體化運作的一體化發展集群;九城市實現“一網通辦”;百億級重大產業項目紛至沓來……
今年7月底,這條“走廊”上的九城市簽署了86項區域一體化重大合作項目,總投資2192億元,其中松江接受投資達744億元,占33.9%。自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啟動以來,2016-2018年三年松江共新設立各類市場主體84051戶,其中有超過3萬家長三角地區的企業市場主體到松江注冊投資發展,同比增長69.84%。
“托起”這條黃金大走廊,讓信息、技術、人才、資金、資源等要素在其間川流不息,結出累累碩果,松江區“店小二”們功不可沒。
(壹)
電話里講不清就高鐵過去面談,5天跑8個城市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區)于去年9月,在全國率先探索跨省市“一網通辦”,打破行政壁壘,大大提升政府服務效率,受到企業和群眾的歡迎。
去年9月28日,安徽宣城的智谷眾創空間有限公司總經理俞佺,拿到了松江區市場監管局核發的宣軟信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營業執照,這也是全國首張異地辦理營業執照和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
“因為安徽宣城和上海松江都是G60科創走廊城市,聯系越來越緊密,所以我們就想在松江開設上海分公司,專注做智慧城市、大數據等方面研發,彌補安徽公司高端研發人才不足的缺陷。過去一直也有這個想法,但是想到來回奔波一趟就需要半個月,所以就擱淺了。沒想到現在在安徽就能辦理,半天就能拿到營業執照。”俞佺說。
跨省市“一網通辦”這件事,推進起來可不簡單。
“在去年8月,推動九城市一網通辦項目時,大家都背著電腦,帶著只是雛形的一網通辦系統軟件,到各個城市路演,放PPT宣講理念,就像是一支正需求融資的創業者團隊。”松江經濟開發區綜保區管理中心主任夏超群說,協調其他城市的工作沒有先例可循,一切都要靠大家“摸著石頭過河”。
“這事既復雜又專業。要實現城市間的數據共享,就得跑九城市的各個職能部門;數據共享后,還得實現數據互通,又要一遍遍地溝通業務部門與軟件設計公司。”夏超群告訴記者。
溝通是第一個“攔路虎”。找不到對方的聯系方式,就在網上搜索號碼;打通電話后,對方往往又會詫異,過去從未有過接觸的上海松江區為什么會找到我們?九城市中,有的城市內部數據尚未完全共享,想要實現跨省市的“一網通辦”,難!
遇到困難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夏超群他們早就準備好了啃“硬骨頭”:電話里談不清楚就坐高鐵過去當面談,一次談不好就反復談。
曾經,夏超群他們5天跑了8個城市,上一場路演下午3點剛在安徽省蕪湖市結束,就得乘車去合肥趕晚上7點的協調會。“那些天不是在開會,就是在開會的路上。還得見縫插針地在車上寫材料。”
夏超群和“大姚”等人的集體照
夏超群有位得力的搭檔,名叫姚縝沁。他因塊頭大,為人又誠懇實在,被同事們昵稱為“大姚”。大姚在松江區市場監管局任政策法規科科長,熟悉審批方面的業務。
在某個城市一場重要的溝通會上,對方提出了一連串疑問:一網通辦需求到底有多大?會不會對原有業務辦理產生影響?是否變相增加了負擔?大姚等人憑借扎實的業務能力,一一解釋,化解了對方的疑慮。
在松江干部的努力下,今年3月,G60科創走廊九城市被國務院辦公廳確定為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工作試點區域。
(貳)
“提筆寫得了策劃,赤膊搬得了貨箱”
去年9月1日,2018長三角工業互聯網峰會暨G60科創走廊工業互聯網協同創新工程啟動大會在松江區召開。為了辦好這場大會,松江許多干部神經高度緊繃。
“大家不怕辛苦,但因為不太熟悉工業互聯網,所以對能不能短時間內把這場峰會辦好,心里沒底。”松江區經委政策和綜合規劃科科長許士東說。
“這個會上要出臺工業互聯網相關產業政策,如何征集各個城市政府部門的意見、如何組織協調……全都是考驗。這不是憑著‘打雞血’就能干好的事兒,得真正沉下心來,懂產業現狀才能把會議辦好。”
于是,許士東和同事們挑燈夜戰,學習涉及工業互聯網產業相關的科技、政策、人才、市場等各方面內容,“啃”下了許多前沿科技與產業知識,最終完成了峰會任務。
這之后,又迎來舉世矚目的進博會。為了讓G60科創走廊九城市擴大開放政策在發布會上順利亮相,松江干部連軸轉地準備了起來:研究制定擴大開放政策30條、建設布展G60科創走廊規劃展示館、準備大量會務材料……
由于會議重要、參加人數多,大家既緊張又忐忑,許多干部一直忙到凌晨兩點多才回家休息,沒過幾個小時,又迎著朝陽去會場。“因為時間緊、任務重,我們看工人們實在來不及搬運了,就自己擼起袖子扛著東西上,盡快把活干完。我們要提筆寫得了策劃,赤膊搬得了貨箱,哈哈!”許士東打趣道。
對于這幾場像“大考”一般的會議,松江區科創發展辦公室主任陸峰認為,新時代的干部就得有快速學習的能力,同臺競技,能者上、庸者下。“大家來自區內不同的委辦局、街鎮,所擁有的知識面、業務也各不相同,但在現在的平臺上都是‘從零開始’。發展的實際情況要求我們要懂產業、金融、市場準入、人才政策,要知道卡脖子關鍵技術是哪些,知識更新迭代很快,這就得有快速學習的能力。”
夏超群和他的“創業團隊”小伙伴們在進博會上
“受益于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讓九城市產業協作按下了快進鍵。”松江區國資委副主任王浩峰說。去年下半年,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成立了新材料和機器人兩個產業聯盟。今年春節之后,短短一個半月時間里內,智能駕駛、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六個產業聯盟如雨后春筍般成立了起來。現在,各產業聯盟的城市需要組織活動時,都會想到打“G60”牌。
叁
“服務企業這種事情,像談戀愛,就怕認真”
幾年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從“虛”到“實”,做成不少大事。作為“走廊”策源地的上海松江,越來越顯示出“聚寶盆”作用,百億級大項目紛至沓來。為此,松江的“店小二”們忙并快樂著。
“金牌店小二”張磊是夏超群在松江經濟開發區的同事,年富力強,是一把業務好手。松江區這幾年八成的百億級大項目引進落地,都有他的身影。
正在為企業解決施工困難的松江經開區“店小二”張磊
“隨著G60科創走廊名氣越來越響,不少好的項目都慕名而來。這種機遇難得,我們得抓緊跟上,提供保姆式的貼心服務,讓企業迅速落地生根。”張磊為人熱情豪爽,與企業溝通起來也極富耐心,動不動就是煲一兩個小時的“電話粥”。”
復宏漢霖松江生物醫藥產業化基地項目概念圖
今年6月,復宏漢霖松江生物醫藥產業化基地項目開工,這讓張磊松了口氣。這個項目按常理需要9個月才能辦好各項手續,但在多方努力下,僅用了三分之一時間就開工了。
在項目落地的最后幾天,他每天晚上都得和企業對接人員“煲電話粥”,告訴他們當天進展以及第二天要準備好哪些材料。“項目建設一環扣一環,當中還要協調設計單位、施工單位以及區建管委、規土局等部門。我們就像全科醫生,可能不是最專業的,但一定是最全面的,什么都得懂。”
“有時候真比當時追老婆還累,早晚都要電話,期間一直微信。但服務企業這種事情,也像談戀愛,就怕認真。對我們來說,可能只是100件工作中的1件,但對企業來說是百分之百。”張磊的同事楊庭虎說。
胡曉彬在研究產業政策
松江區經委的胡曉彬告訴記者,因為諸多產業項目慕名而來,區經委辦公室的業務量也激增。為了實時了解產業項目落地情況,他們開發了項目進度跟蹤管理系統,可以幫助一線從事招商服務的“店小二”們及時了解情況,為企業精準服務。
大姚則由衷地感慨,跨省市“一網通辦”能辦成,幸好有“親友團”們的支持。“一網通辦涉及政策法規較多,需要區內其它部門群策群力做方案,經常是‘早上通知,下午就得到場開會’。當時5天跑8個城市去溝通協調時,不管是我‘娘家人’市場監管局,還是政務服務辦、行政服務中心等職能部門都是一起努力,把這事給辦成了。”
“親友團”成員張英杰
“九城市‘一網通辦’項目是2017年9月啟動的,區里要求10月7日前就得形成意見初稿。于是,我們廣泛調研了解企業需求和痛點,短時間內開了20多場座談會。”松江區政務服務辦的張英杰笑言,“接到任務,我就知道國慶‘泡湯’了。得知文件要春節后首個工作日發布,我知道春節也‘泡湯’了。”
最近,松江區經委主任陳容忙得不可開交,招商、調研企業、開協調會……一場接著一場,連續數頓啃面包是常事。“我們走訪企業時,經常聽到他們說,‘你們不像機關干部,反倒是像我們一樣,是一支尋求IPO的創業團隊’。”
在采訪中,記者接觸了許多松江干部,最深的感受是:他們就像一節節自帶源動力的車廂,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迸發出干事創業的激情。
更多資訊
-
優化創新生態,“孵化”創業夢想!張江努力助推初創企業成長為“參天大樹”2023.6.19
“張江集聚了各類高新技術行業,很多企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充滿著奮斗氣息。”疊境數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張朝華日前對記者說,張江科學城正日新月異變化著,他見證了一個個產業園區的崛起、一家家科研機構… 查看詳情 >
-
老廠房變身創新城市空間,上海舊改展“定海之窗”開幕2023.5.26
昔日的廢棄廠房經過社區規劃師改造后完成“華麗轉身”,成為城市創新空間、社區歷史的展示窗口。5月25日,楊浦區2023年度“大家微講堂”定海專場在全新面向公眾開放的“定海人家”展廳舉行。 本期“大家微講… 查看詳情 >
-
中國野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如今,“功能花卉開發”將成新賽道2023.5.25
我國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也是世界最大的花卉生產國…… “中國野生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但如今,我國花卉種業發展嚴重滯后,月季、百合等主要商業花卉品種90%以上依賴進口……” 記者從近日在滬舉… 查看詳情 >
-
養蟾蜍,種繡球……上海這座原生態小島上,鄉村“新經濟”如火如荼2023.5.24
農村小島也有鄉村“新經濟”。 說起鄉村養殖業,養雞鴨牛羊、養魚蝦蟹貝都屢見不鮮,可你見過養蟾蜍嗎?數百萬只蟾蜍在養殖基地內蹦跳,場景頗為震撼。再說鄉村種植業,種菜、種果樹乃至培育菌菇都司空見慣,但在鄉…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