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這位企業家將非洲荒地變良田后,摩洛哥也想借鑒上海的垃圾分類了

來源:上觀2019.9.6

摘要:“沒想到上海的垃圾分類影響到千里之外的北非之國。”

深邃的地中海、浩瀚的大西洋,墨綠色的海藻延綿不斷,這是摩洛哥最常見的一景。

肆意生長的海藻卻毫無用處,光是撈取上岸就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摩洛哥人雖愛之,亦無可奈何之。

來自中國上海的企業家王朝友沒有想到,第一次跟隨中國戰略方向的“一帶一路”第七屆技術轉移峰會,在和摩方機構的交談中,就促成了一樁變“海藻”為寶的大生意。

他將處理“廚余垃圾”的高端生物環保設備引入摩洛哥,這個設備能把海藻轉化為有機肥,也將撒哈拉沙漠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現代版滄海良田。

目前,摩洛哥3個大區已開建8個工廠,從中國運來的機器將日處理近500噸海藻。

就在上個月,這個沙漠之國對上海的垃圾分類亦發生了興趣。在下一步的計劃里,摩洛哥將與這家上海企業攜手對城市垃圾進行末端處置,并可能參照上海樣本實施源頭垃圾分類。

“沒想到上海的垃圾分類影響到千里之外的北非之國。”


海藻撬動一帶一路商機

摩洛哥地處西北非,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相望,扼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門戶。從北部的丹吉爾到法國有4個小時的航程,相當于上海到連云港。

2018年,王朝友隨“一帶一路”中阿技術文化轉移中心來這里尋找“一帶一路”的機會。賓主雙方探討起智慧交通、醫療、農業、漁業等合作事項。

摩洛哥南部為撒哈拉沙漠,沙漠邊緣是廣袤的不毛之地,摩洛哥政府一直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改良這些荒地。

無意中聊起的這個話題,讓王朝友想到了他背后的技術團隊,他們研發的設備可以將濕垃圾或是植物纖維通過生物發酵轉化為有機肥。如果摩洛哥能有這樣一種植物,那就有可能實現肥沃土壤的目標。

會談的氣氛開始變得微妙起來。“我腦海里不由閃過海藻的身影,就是參觀過程中那時不時就晃入眼簾的綠油油的海藻。”

“你們這里海藻產量大嗎?”王朝友問。

對方點點頭,“我們這里的海藻很多,隔兩年就要打撈一次,要花不少的人力物力。”

“只要海藻是植物纖維,我們就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進行生物發酵,4個小時內就能將它變成有機肥。”

聽到這話,對方的眼睛亮了,一連問了3遍,“是真的嗎?”

“這您不用懷疑,這套設備我們研發了5年,已經在國內投入使用。”王朝友說。

那位基金主席很快把實驗室經理也叫了進來,對方也是一臉好奇。“為什么能把植物纖維變成有機肥?”“4個小時有點不可思議。”

王朝友耐心地把原理告訴他們,這場對話足足花了2個小時。老外很認真,第二天馬上給他發郵件,想了解更多信息。

“我真沒想到跟隨國家的戰略,成單是這么的快捷。”王朝友說。

回國之后,海藻試驗計劃立即啟動,地中海的海藻樣本被帶到了上海,技術團隊隨即展開了科研,很快攻克讓海藻轉化生物肥發酵的難題。

這一研究成果送到國際檢測機構GSG檢測,完全達標。摩洛哥對這個結果很滿意,“這完全超過我們的期望。”


貧瘠土壤長出了莊稼,不可思議

就在上海這邊緊鑼密鼓實驗的同時,摩洛哥那邊也啟動了“海藻變有機肥方案”提交國會的進程。

摩方非常重視這個與中國企業合作的方案,把有機肥的成分和要改良的土壤成分就行了成分分析,反復推論相應的數據,進了充分的論證。

海藻計劃聽上去簡單,實則牽涉很多環節:海藻怎么抓取和運輸?鹽堿地土壤如何來改良?施入有機肥后有什么變化?檢測結果是否達標?摩洛哥的能耗很緊張,水和電如何來供應?……這些都需要詳細的計劃書。

王朝友對自己的研發團隊很有信心,“我們的設備密封性能好,降噪,除臭,垃圾處理水平都是國內一流,規格齊全,從處理100公斤到10噸級的都有,能滿足各種場合的需要。”

海藻變廢為寶的過程其實就是廢棄物的有機化處理——將廚余垃圾粉碎后,先是干濕分離,接著油脂分離,然后加入生物菌進行發酵,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有機肥;海藻的營養價值本身就很高,只要調整生物菌的種類和工藝,就能轉化為相應的有機肥。目前,這臺設備已在上海等地推廣和運用。

不過,海藻轉化成的有機肥能否有效改良摩洛哥的土壤?次年4月,王朝友再次飛摩洛哥,此行重點就是改良土壤的試驗。

“你看,這就是我們的成果!”他自豪地拿出一張滿眼綠油油的莊稼照片,只見土地上錯落種植著玉葫蘆、玉米等農作物,“你要知道,幾個月前它還是一片貧瘠之地呢!”

此前的荒地

荒地上長出了莊稼

這塊試驗田離開市區70、80公里,海藻有機肥僅僅用了幾個月就令荒地變良田,摩方很驚訝,大呼不可思議,“貧瘠土壤長出了莊稼,不可思議!”

隨后,摩洛哥團隊來到上海調研,參觀生產基地,初步準備在摩洛哥3個城市建設8個大廠引進這些高端處置設備。

達爾貝達,阿拉伯語“白色房子”的意思。摩洛哥的工業有80%都集中在達爾貝達,可以說是摩洛哥經濟的命脈。達爾貝達也叫“卡薩布蘭卡”,正是經典電影卡薩布蘭卡的故事發生地,也是這次海藻計劃設廠開建的城市之一。

“達爾貝達相當于上海。拉巴特,摩洛哥首都,相當于北京。馬拉喀什相當于西安。這3個城市離海岸線近,8個廠就分布在這個城市。”王朝友說,8大廠中一個A類,7個B類,日處理可以達500噸。

摩洛哥開建的廠房


摩洛哥想借鑒上海的垃圾分類

歷經一個多月的審議,摩方批準了方案,東朝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與摩方該機構達成了20多億的海藻有機肥合作項目。

在王朝友看來,訂單能夠順利簽訂,除了雙方努力,背后突顯的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影響力。過去30年來,中國已逐漸超過美國成為非洲最大貿易伙伴,在非洲資助超過3000個重要的基礎設施項目。超過1萬家中資企業在非洲開展業務。這些都讓摩洛哥對中國企業倍添一份信任感。

“中國人在這里很受尊重,我們在廣場上走,當地人都主動跟我們用中文打招呼,‘你好,謝謝!’”王朝友說,拉巴特大區有位70多歲的老師,約好要談項目,本來約定時間是5點,因為我們開會耽誤到6點,這位步行6公里來的老人不急不惱,耐心等候,他說很珍惜和中國商人的面談機會,只有中國才是真心幫助我們。

當地生活節奏相當慢,不少人可以悠閑在門口坐一個下午,一到周末,拉巴特街頭的商家都掛出了“停止營業”的牌子。“我轉了半天都沒法買到東西。不過,我很羨慕他們的心態,當地人過得很瀟灑,很容易滿足,但依然能感受到他們想用科技改善生活的期待。”

今年7月,王朝友隨中國企業代表團再度出訪摩洛哥。這一路會議安排得很滿,不是在開推介會,就是在開會的路上。中國來訪團此次受到高規格的接待,當地政府也很重視。“當地電視新聞全程直播,我們天天穿西裝系領帶,因為我們也代表了國家的形象,一刻不可松懈。代表團走在街上還被人認出來,爭著和我們拍照。”

聯合實驗室

王朝友(圖左四)和拉巴特市長及其他幾位副市長

此行成果頗豐,中國多家企業與摩洛哥相關機構圍繞共建聯合實驗室、能源環保領域、光伏發電、農業、醫療健康、器材、信息化建設、電商交易平臺等達成8項合作意向,其中就有海藻轉化。

而這一次,更有一個意外收獲。

參觀途中,看到露天垃圾焚燒廠冒著滾滾濃煙,這一幕讓王朝友驚呆了,在中國這可決不允許出現,不達標的焚燒將對土壤、空氣、水都造成污染。

和摩洛哥能源部部長聊天的過程中,王朝文提起垃圾分類處理的建議,如何把垃圾的回收利用率發揮到最大,干垃圾實施燃燒發電,濕垃圾降解為有機肥。

他還介紹了上海的環保經驗。彼時,上海全城人民正如火如荼實行垃圾分類,成果斐然。

拉巴特大區的長官一聊起這個話題就非常興趣。要知道,摩洛哥的能源大都靠進口,電價非常高。如果能夠用干垃圾燃燒發電,這對他們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上海的垃圾分類在對方心里生了根。很快,摩洛哥代表團來上海參觀垃圾分類處置。王朝友和他們一起分析,介紹了目前國內的垃圾處置工藝和流程。

目前,摩洛哥的垃圾末端處理的選址方案初具。拉巴特周邊3個城市產生的濕垃圾很多,一天產生約2500噸濕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選址就在這三個市當中,距離市中心50公里左右。

“這是拉巴特區長發我的郵件,就涉及具體的垃圾分類處置的細節。”王朝友給我看厚厚一堆材料,“我們做了個整體方案,我們的垃圾處理沒有噪音、氣味,污水也達到歐洲排放標準,末端一旦建成,就將影響摩洛哥的前端垃圾分類,國外市場前途無限。”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