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那些人,聽他們講述上海華誼的“搬遷故事”
來源:上觀2019.9.19

就在上周,華誼集團欽州一體化項目被定為未來五年集團發展的“一號工程”,同時華誼集團將能化板塊的發展瞄準海外市場。
這,已不是華誼集團第一次轉變。其實,華誼始終在變化中發展,在發展中壯大。
1958年9月28日,吳涇地區,上海焦化廠(現上海華誼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簡稱“華誼能化”)建廠。50多年來,焦爐從一座發展到六座,支撐著上海城市管道煤氣的“半壁江山”。
2012年5月31日,為了上海天更藍、水更清,上海焦化廠6號焦爐推出最后一爐焦炭,這意味著六座焦爐全部關停,上海人工煤氣歷史的結束。
2014年,上海焦化廠更名為上海華誼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從“焦化”到“能源化工”,名字的變更,體現了產業能級的升級。
如今,華誼能化打破地域局限,走出上海,在安徽無為地區轉型發展為全產業鏈的新型煤化工一體化企業——安徽華誼化工有限公司。(簡稱“安徽華誼”)
風雨兼程一甲子,春華秋實六十年。
從吳涇地區,到安徽無為,到廣西欽州,上海華誼能化一步步的搬遷發展,不止是物理空間上的搬遷,更是華誼能源化工產業能級的提升。
從上海化工區的開辟建設,到吳涇化工基地的轉型升級;從黃浦江畔到皖江開發,建設國內煤化工行業標桿基地;從杭州灣到北部灣,打造國際一流的華誼化工新基地,上海華誼“搬遷的故事”是上海這座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的生動體現。“這些年來,經過創新發展、轉型升級,上海華誼不僅與上海國際大都市的發展要求相容、與上海產業發展相符,而且在轉型升級驅動下做優做強。”上海華誼集團董事長劉訓峰自豪地說。
第一次變革:三聯供創先
1959年9月28日出生的孔秋明 ,曾任上海焦化廠的生產部經理、安徽華誼書記。巧的是,他的生日,也是上海焦化廠投產的第一天。說起焦化廠的歷史,孔秋明的話匣子立刻打開了。
1958年,那是原材料和能源供應短缺的年代。當時的上海市民用煤氣普及率不足3%,鋼鐵工業所需的焦炭自給率僅25%。人民生活需要煤氣,工業發展需要焦炭,這些需求催生了吳涇煉焦制氣廠(上海焦化廠前身)。“一號焦爐工程’當時建在六磊塘南岸龍吳路4400號,在黃浦江畔的一片荒地上打下了第一根樁。”孔秋明說道,一號焦爐建成投產,年產焦炭45萬噸,日產煤氣40萬立方米,滿足了上海工業和民用之急需。
上海焦化曾在全國享有盛名,焦炭和煤氣是上海焦化名副其實的經濟效益“老母雞”,尤其是城市煤氣占據上海燃氣市場半壁江山的地位更是無可撼動。50多年來,焦爐從一座發展到六座,它像一臺不知疲倦的“老母機”,吞進黑色的金子,吐出了近6000萬噸的焦炭,生產了近300億立方米的高熱值煤氣,歷史上最高年產值達到75億元。
吳涇煉焦制氣廠
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焦化廠開啟了“三聯供煤氣化工程”,供化工、供煤氣、供熱電,這是上海焦化主動變革的創新之舉,更是上海焦化決定企業命運的重要一戰。它一面承載著上海城市煤氣化的責任,一面提高煤化工炭的轉化率,盡可能實現清潔生產,目標甩掉上海80萬只煤球爐,同時生產20萬噸甲醇,“不把煤球爐帶到二十一世紀”。
三聯供工程引進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和裝備,采用世界上第二代氣化新工藝德士古氣化技術,實現了工程技術的一次飛躍,使上海焦化從過去傳統的、單一的煤焦化工藝,上升為煤的焦化、氣化工藝并舉的生產新格局,開辟了我國煤化工發展新途徑,趕上了國際煤化工先進水平。這不僅使上海焦化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煤氣生產企業,而且成為當時我國發展煤化工的示范工程。
可以說,“三聯供”是一個實事工程、民心工程,也開創了煤基多聯產的先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海的城市環境。
第二次變革:壯士斷腕創舉
吳涇地區的老百姓都曾印象深刻,上海焦化廠有三條“龍”。原上海焦化宣傳主管楊盛平告訴記者,一條是煤炭粉塵的“黑龍”,一條是生產過程中荒煤氣泄露出來的“黃龍”,還有一條是熄焦時因為冷卻沖天而起的水蒸氣“白龍”。在焦化廠,工人們從來不敢穿白襯衫的,“白龍”一來,白襯衫馬上就是一個個黑點。雖然生產出的焦油是很寶貴的材料,但是污染也是實實在在的。為了治理污染,焦化人想了很多辦法,廢水治理、粉塵治理等等都曾嘗試過,也從國外引進了一些先進技術。
盡管,上海焦化采用了干法熄焦和局部封閉技術降服了“三條龍”,但要從根本上治理污染,還是要轉型升級。
焦爐爐體拆除
“十一五”以來,上海焦化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與毅力,主動實施產品結構戰略性調整。先后關停了高污染、高能耗的1至6號焦爐以及配套的煤氣凈化和焦油加工系統,關停了鈦白粉分公司和桃浦精細化工廠等。關停這些裝置,公司每年減少能源消耗近35萬噸,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大幅度減少。“十一五”期間,公司共節能29.42萬噸標準煤,完成目標減排值的184%,獲得“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節能減排先進單位”殊榮。
2012年5月30日,生產運行20多年的5、6號焦爐及其配套裝置正式關停。這是上海焦化轉型升級的鳳凰涅槃之舉。焦爐裝置關停后,公司由此減少工業銷售額超過12億元。但是,據測算,關停5、6號焦爐后,每年可節約8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硫排放2000噸,氮氧化物排放500噸,為上海實施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和改善上海環境質量作出重大貢獻。此舉也是華誼集團調整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布局的重大舉措。
原上海焦化有限公司煉焦分公司工人徐祗德,在焦爐工作了30多年,也算是“老焦爐”了。2012年5月31日,是焦化公司歷史上永遠值得紀念的時刻,有著煉焦制氣50多年歷史的焦爐,將在這天完成它的歷史使命,功成身退。
焦爐關停后內景
“回憶推出最后一爐焦炭的情景,我至今都無法釋懷。”徐祗德回憶道。“2012年5月31日凌晨2點16分,我坐在推焦車駕駛室操作臺前,撫摸著散發著金屬光澤的推焦桿主令,靜候著推焦信號。凌晨2點18分,當推焦桿與火紅的焦炭接觸的一剎那,推焦車稍微震動了一下,我的心也咯噔了一下,一種難以名狀的悲涼油然而生。隨后在推焦桿的強力推進下,火紅的焦炭似紅色瀑布傾瀉而下。推焦完畢,收回推焦桿,上好爐門,將推焦車在指定位置停妥,剛才還是機聲隆隆,汽笛轟鳴,烈焰升騰的焦爐,一下子歸于了沉寂。別人都在歡慶,可我卻癱軟在座椅上,站都站不起來。望著夜色中的焦爐,我的內心五味雜陳,久久無法平靜······”
焦爐的關停,并不意味著煤化工行業的結束。
焦爐關停后外景
如今,循環經濟已成為上海能化的產品優勢和智慧體現,形成了以上海能化為中心,各類產品循環再利用的產品鏈、網絡圖:如直供醋酸裝置的甲醇、一氧化碳等,為上海化工區的華林工業提供合成氣;為周邊的阿科瑪雙氧水提供氫氣、氮氣、蒸氣和工業水;為卡博特化工提供低壓蒸氣、除鹽水和工業水;還有為氯堿公司提供氧氣、氮氣等。
在焦爐舊址上建起的新裝置——四噴嘴氣化爐
第三次變革:綠色化工創新
發展可持續的綠色化工,是時刻縈繞在上海華誼人心頭的夢想。
無論是在安徽蕪湖還是廣西欽州,華誼人在建設及運營過程中堅持采用最高的環保標準、最先進的技術、最可靠的安全裝置和最嚴格的管理,打造一體化、大型化、規模化、園區化、智能化的生產基地。
華誼吳涇基地全貌
面對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土地飽和、資源稀缺、環境制約的瓶頸,華誼能化立下了踐行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之路的誓言。在華誼集團的戰略部署下,華誼能化打破地域局限,走出上海。2007年12月,安徽華誼化工有限公司在安徽蕪湖市鳩江經濟開發區二壩園區成立。經過4年的奮斗,2012年7月10日,安徽華誼化工園區內的無為煤化工基地一期工程打通全流程,生產出優質甲醇、醋酸、醋酸乙酯等產品,實現了“當年投產、當年達產、當年盈利”的良好業績。至2013年4月27日,安徽華誼生產甲醇53.58萬噸、醋酸36.04萬噸、醋酸乙酯5.38萬噸,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5個億,利潤3800萬元。
安全生產,始終放在第一位。安徽華誼采用目前最先進的DCS,實現從原料進廠到產品出廠的全封閉式操作。特別是在安全環保上投人2億元,粉塵處理效率達到99.99%,經過專業處理的生產、生活廢水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二氧化碳排放濃度達到每立方米50毫克以下。技術先進,環保領先的安徽華誼完美詮釋了綠色化工、生態華誼的內涵和高度。2018年,安徽華誼實現銷售收入34.98億元,利潤總額10.42億元,完成稅收5.62億元。
安徽華誼產業園
未來,華誼更加自信,步伐邁得更大,為打造煤化工行業“升級版”而奮斗。2017年7月7日,華誼集團正式與欽州達成戰略投資協議,在欽州港石化產業園內建設“華誼化工新材料一體化基地。這一項目是華誼集團近10年來單體項目投資最大的項目,計劃總投資約700億元,占地面積5平方公里,產值650億元;涵蓋煤化工,輕烴裂解,鹽化工,石油化工下游四大產業鏈,涉及化工品40種,裝置65套,商品量635萬噸/年,投資強度約1100萬元/畝,產值強度約1000萬元/畝,利稅總額約145億元,創造直接就業崗位4000個,拉動就業崗位2萬個。
基地整體建設分三期實施,其中一期投資136億元,主要是煤化工產業鏈,已于2017年11月開工,將于2020年底建成投產。更多自主研發的最新最先進技術運用于此,氣化裝置、乙二醇裝置、醋酸的核心裝置……都是華誼的自主技術,這些技術將助力華誼打造行業內一流的化工新材料基地。據悉,二期規劃投資383億元,主要是輕烴裂解產業鏈和鹽化工產業鏈,計劃2019年開工建設,2022年底建成投產,遠期規劃還將涉及甲醇制烯烴和碳四下游產業鏈。
結構調整成效顯著。華誼集團先后關停了焦化焦爐、吳涇燒堿和聚氯乙烯等70多套裝置;綜合能耗減少了128萬噸標煤,三廢排放大幅削減:其中,二氧化硫下降62%,氮氧化物下降27%,COD下降28%,氨氮下降18%,為上海的“天更藍、水更清”做出了貢獻。目前,吳淞桃浦南大高橋基地調整全面完成;閔行吳涇基地轉型有序推進。
更多資訊
-
浦東引領區建設亟需本土創新人才,陳義漢:鼓勵科研人員“多點兼職”2022.3.9
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正式發布,賦予浦東新區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 打造引領區,人才先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 查看詳情 >
-
一家專業糧食生產經營企業啟航,目前上海規模最大生產水平最高最具完整產業鏈2021.12.28
在蘇北、東北虎林等地區,進一步拓展域外稻米自有生產基地,筑牢產品生態鏈前端。 “瀛豐五斗”“海豐”“樂惠”……這些上海本地品牌大米如今有了統一的“出品人”——光明農發集團。12月28日,距離11月5日… 查看詳情 >
-
寧德時代臨港工廠:預計明年有產出貢獻,上海高端裝備產業要破7000億元2021.12.21
《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出爐 記者從上海市經信委獲悉,《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已于近期完成編制并正式發布。《規劃》明確,到2025年,上海初步建成具全球影響力的高端裝備… 查看詳情 >
-
20年間,這家日資零售企業在華開店時間從半年縮至20天,還提出萬家店目標2021.12.15
國內零售行業正處于新一輪的變革和增長之中。 中國入世20年,也是中國零售業迎來全面對外開放的20年。20年來,外資零售商們在政策的東風下爭相搶占市場。日本羅森作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企業,門…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