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取代“小黃狗”?
來源:上觀2019.10.15

隨著全國各地生活垃圾分類強制政策的出臺實施,與垃圾分類有關的行業似乎迎來一波前所未有的利好。
有專家預計,未來10年,我國垃圾分類行業有望新增4000億元以上的市場機會,其中,以智能垃圾桶、智能垃圾箱房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垃圾分類回收”領域,被視為投資沃土。
然而,一場風波讓許多摩拳擦掌的創業者倒吸了一口冷氣。今年3月,該行業曾經的代表之一——“小黃狗”高層曝出丑聞,并傳出公司資金賬戶一度凍結、緩發員工工資、變賣旗下智能設備等負面消息。
把時鐘撥到19個月前,“小黃狗”剛剛成立,卻是風光無限——企業注冊資本高達1億元,市場估值最高達151億元。
誰將取代“小黃狗”曾經的地位?誰又將步“小黃狗”后塵?“互聯網+垃圾分類回收”突然走到了十字路口。
某高檔小區外,嶄新的“小黃狗”智能回收設備已被棄用
機遇:踩準痛點
曾經,“小黃狗”之所以能在國內多座城市快速擴張,主要踩中了兩大痛點。這兩個痛點至今存在,所以即使小黃狗折戟,仍吸引了大批投資者前赴后繼。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查詢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發現,近一年內成立,至今仍存續,且名稱中分別含有“環境科技”“環保科技”“環境服務”的企業,在上海的數量均超過100家。這些企業大多為互聯網科技企業涉足垃圾分類,或是傳統的垃圾收運企業插上了互聯網“翅膀”。
第一個痛點是“沒有場地”。
許多城市加大環境治理,一大批低端可回收物收運場站被關停,一些城市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收集分揀周邊區域可回收物的場站十分稀缺,甚至沒有。
所以,隨著鄰近收運場站越來越少,大部分收運者只能將可回收物運往更遠的場站變賣,收運成本驟增。久而久之,像塑料袋、玻璃瓶、泡沫塑料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低價值可回收物便無人問津,收運者只對有利可圖的高價值可回收物情有獨鐘。
另一個現實是,受到“鄰避效應”影響,許多居民不愿場站建在自己附近;就算過了鄰避效應這關,一個可回收物場站占地多、產值低,還有環保隱患,在“寸土必爭”的中心城區,憑什么要高產值項目給它讓空間?
針對上述問題,智能可回收物設備很“討巧”:相當于一個迷你型可回收物場站,同時,憑借整潔、時尚的外觀,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被居民“容忍”,直接進入社區擺放。
位于上海郊區的一家回收站點,工作人員對塑料瓶進行二次分揀,像這樣面積的場站要設在中心城區,難度很大
第二個痛點是“沒有數據”。
隨著垃圾分類深入推進,監管部門需要掌握每一個社區和單位產生的可回收物種類和重量,有了這些數據,能更加精準地作出決策,比如在哪個區域有必要規劃設置一個可回收物場站,從而確保可回收物收運分揀效率的最大化。
而智能可回收物設備大多安裝了電子稱重系統,有些還配置了圖像識別等技術,可以辨認可回收物的種類,從而“描繪”出每個社區或單位的可回收物大數據。
有些小區還將智能門禁卡與回收設備結合起來,通過“刷卡扔垃圾”掌握哪家哪戶何時扔了什么垃圾,從而對小區內的“消極者”進行有針對的指導,提升整個小區的垃圾分類實效。
通過“別扔了”可循環物品智能交投回收機的投放口向內望去,可以看到識別垃圾種類的監控設備和底部用來存放可回收物的稱重箱
“硬傷”:資產過重
智能垃圾設備雖然踩準了兩大痛點,但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其自身還有一個先天的“硬傷”——資產過重。
“我在上海只投了100多臺試水。”某環保科技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一臺智能可回收物設備還沒在小區里落地,前期的固定資產投入就起碼三四萬元;落地后,還要配備專門的維保和收運人員。測算下來,一臺設備一個月賺不到1000元,鐵定虧本。
他給記者算了筆賬,假設智能設備收到的都是價值較高的黃板紙,以1500元/噸為參考價,那么一個月一臺設備必須收到667公斤左右的黃板紙,才勉強保本,這還沒算給居民的投放激勵成本。而實際上,目前其“生意最好”的設備一個月也就從社區收到近300公斤可回收物,其中許多價值比黃板紙低。
這種情況下,只能是越投越虧。
此外,智能設備最大的競爭對手——走街串巷的“游擊隊”依然存在,他們拿走了高價值可回收物,留下的往往只有無人問津的低價值可回收物。
“人家一個人一輛黃魚車就把值錢的收走了,我們投了成百上千萬元的設備,卻嘗不到甜頭。”該負責人承認,資產太重是智能垃圾設備的硬傷。
近期,智能可回收物設備還面臨其他業內“輕資產”競爭者的沖擊。
一些網絡平臺“收編”了小區里的保潔員,由他們拿著手機客戶端到居民家中收集可回收物,并稱重結算。相比之下,坐擁一大堆笨重設備的智能回收機企業,運營成本更高,客戶體驗度也較差。
“兩網融合”管理員在手機上接單,上門給廢紙稱重,賣垃圾所得即時轉到了交投者的支付寶賬戶上
“所以現階段我們只賣設備,不指望靠設備里的垃圾賺錢。”福建東飛環境集團有限公司林彥青坦言,之前一些智能設備為了搶占市場,搞低價甚至零價競爭,只要社區點頭,不需要付一分錢,設備就能進駐,這種模式早期投入及資金壓力太大,而且變現周期較長,風險過高。
據透露,上述公司的智能垃圾柜已經在上海閔行、普陀、寶山等區落地,累計投運500多套。因為只賣設備,日子過得比較輕松,該公司現在除了銷售可回收物智能柜,還將業務拓展到了濕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智能柜。
智能設備可以覆蓋其他三類生活垃圾,但就商業模式而言,只有使用方買斷或長租設備才能成立
探索:“燒錢”模式
在嘗試取代“小黃狗”的千軍萬馬中,“愛回收”似乎是一個“另類”——從創始之初,便堅持設備無償進小區和從居民手中高價(1元/公斤)收購可回收物,令諸多業內人士大呼看不懂。
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這種“燒錢”模式下,“愛回收”不僅沒有顯出頹勢,反而僅用了一年多時間,便將其在上海的網點增至近1500個,已投運的智能回收設備近1800臺,覆蓋楊浦、寶山、虹口、浦東等區域,成為上海投入智能可回收物設備最多的企業。
“很多人都問我們會不會是第二個‘小黃狗’,但他們都忽視了一個邏輯。”上海悅易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陳雪峰坦言,如果智能回收設備的投放達到足夠規模,完全可以分攤掉運營成本。
據估算,“小黃狗”單個智能柜的硬件成本高達四五萬元,如果有企業可以一次性訂購成百上千臺智能柜,制造商實現大規模量產,硬件成本可以節省80%以上。
“如果量產再上一個規模,平均一臺智能柜的成本可以控制在六七千元。”陳雪峰說,隨著愛回收設備投放規模的不斷擴大,其可回收物的硬件開銷已經節省至每公斤0.03元至0.05元左右,相當于一些同行硬件開銷的十分之一。
各種型號的“愛回收”智能回收設備
通過大面積進駐社區,愛回收似乎還嘗到了可回收物回收量穩定增長的甜頭。
數據顯示,愛回收目前可回收物回收量達到100多噸/天,相當于一臺設備回收六七十公斤/天,而日均無法滿倉一次(回收不到二三十公斤/天)的智能設備僅占其在滬智能設備總量的5%左右。
設在同濟大學等高校內的智能回收設備,高校已經成為高價值可回收物(廢紙、廢塑料、廢舊織物等)的主要產出地,是行業重點布局智能設備的目標
有了穩定且理想的回收量,愛回收在和下游議價時更加從容。
只要初期資金充裕,大規模投放設備,可以降低硬件成本,并通過較高的收購價吸引到更多投放者,但伴隨可回收物收運量的不斷增長,收運成本也在快速增長,成為智能垃圾設備投放后最“燒錢”的部分。
“每次收運時,能否讓車少跑一點路,多載一些貨,這些細節決定成敗。”陳雪峰透露,愛回收目前收運主要采用“拼單”模式,投放點智能設備滿倉后,收運需求會即時發布在相關平臺上,由注冊的司機接單收運。
此外,愛回收還開發了物流精算系統,借助大數據來精簡物流和人力,比如優化收運車的線路,出車一次可以盡量覆蓋更多的小區、盡量滿載而歸,從而降低運維成本。
不過,由于可回收物收運場站缺少導致收運成本增加的問題,仍是這類企業很難跨過去的坎。
陳雪峰坦言,這需要政府部門和企業共同努力,在楊浦區的支持下,愛回收已在該區7個街鎮設置了中轉場站,區域內可回收物的短駁成本控制在三四百元/噸,而如果沒有中轉場站,相關成本至少翻一倍以上。
未來:流量變現?
業內人士指出,企業不計成本地大規模投放智能垃圾設備,最終目的不是靠收賣破爛來盈利,而是要靠“互聯網+垃圾分類回收”來實現流量變現、吸引投資。
鑫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躍生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就曾表示,只靠收運可回收物,盈利模式太單一,風險高,最終還是要靠機身廣告和流量來維持智能垃圾設備的正常運行。
按照每800戶居民配套1臺智能垃圾設備來測算,預計一家企業要在上海投放8000臺至1萬臺,才能形成規模效應。屆時,企業可以靠出租機身廣告和內部空間來獲得更高的利潤,也可以通過在線回收平臺的廣告推送、競價排名等方式來變現。
可回收物智能兌換機的運維單位為增加收入,在一旁增設了一臺“無人冰柜”,居民可以通過支付寶掃描打開冰柜,頂部的探頭會自動識別居民拿走的商品,合上冰柜后,自動扣款
不過,據記者觀察,目前上海還沒有流量變現成功的智能垃圾設備,如果以投放8000臺為流量變現門檻,參考愛回收的投放模式,達到這一門檻的硬件成本就在1億元以上,很多企業熬不到那一天。
記者在上海虹口區多個小區發現,雖然智能垃圾設備光鮮亮麗,但故障頻繁,小區有時電話催個一兩天,運維人員才姍姍來遲。類似的問題在閔行、普陀等區也存在,居民分類投放的熱情是被“點燃”了,可扔得太多,機器一下子滿了,卻遲遲不見運維方來清空。
表面看是運維人員服務不夠勤快,但仔細聞,這里面透著資金周轉不力的味道。
“對接我們小區的人,春節至今換了4批,一個不如一個。”一位居委會干部頗感無奈,她聽說,這家機器的運維方資金吃緊,正在大面積裁員,還把一些區域已經投放的設備轉賣給了別人。
對此,陳雪峰也坦言,愛回收的模式外界很難復制,目前其可回收物業務雖然有雄厚的資金支撐,但仍處于投資階段,由于規模不夠,未來變現的路徑也尚不清晰,現階段還是要不斷增加智能設備的投放規模,期望今年可以把投放網點增加到5000個。
2014年7月16日,位于上海中山公園龍之夢商場的一家“愛回收”連鎖店。手機回收業務成為支撐“愛回收”進軍“玻金塑紙衣”回收市場的“底氣”
更多資訊
-
浦東引領區建設亟需本土創新人才,陳義漢:鼓勵科研人員“多點兼職”2022.3.9
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正式發布,賦予浦東新區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 打造引領區,人才先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 查看詳情 >
-
一家專業糧食生產經營企業啟航,目前上海規模最大生產水平最高最具完整產業鏈2021.12.28
在蘇北、東北虎林等地區,進一步拓展域外稻米自有生產基地,筑牢產品生態鏈前端。 “瀛豐五斗”“海豐”“樂惠”……這些上海本地品牌大米如今有了統一的“出品人”——光明農發集團。12月28日,距離11月5日… 查看詳情 >
-
寧德時代臨港工廠:預計明年有產出貢獻,上海高端裝備產業要破7000億元2021.12.21
《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出爐 記者從上海市經信委獲悉,《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已于近期完成編制并正式發布。《規劃》明確,到2025年,上海初步建成具全球影響力的高端裝備… 查看詳情 >
-
20年間,這家日資零售企業在華開店時間從半年縮至20天,還提出萬家店目標2021.12.15
國內零售行業正處于新一輪的變革和增長之中。 中國入世20年,也是中國零售業迎來全面對外開放的20年。20年來,外資零售商們在政策的東風下爭相搶占市場。日本羅森作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企業,門…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