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再到世界領先:這個團隊讓更多中國患者用得起高端醫療設備
來源:上觀2019.10.15

年初,北京人民大會堂。當來自聯影醫療技術集團有限公司的褚旭博士接過沉甸甸的“杰出工程師”的獎杯時,他想起了自己曾經在清華大學鉆研核磁共振技術的日子。
“那時我們系只有一臺網絡分析儀,核心部件的基礎元器件基本都依賴進口;懂磁共振技術的人屈指可數。”褚旭告訴記者,那段時間里,國內發展高端醫療影像核心技術,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一個條件都不具備。
截至目前,聯影已向市場推出掌握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68款產品,在高端醫療設備領域實現全部關鍵部件與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填補了一系列國內、國際空白,讓眾多中國醫院實現裝備升級,并且進入歐美發達國家市場。
“外國人能做的,中國人為什么不能做?”褚旭和他的團隊,再一次用行動證明,奮斗是一切奇跡的源泉。
GPA(梯度功率放大器)
荒漠中開墾田地
每一項科技領域的最尖端技術,突破起來都如同在荒漠上開墾田地。比如在高端醫療設備中,僅PET/MR整機就包含21個子系統和核心部件,以及9500種、25萬個材料和元器件,復雜程度可見一斑。
“我在2005年讀博士時就接觸到MR整機中的梯度功率放大器,但當時因為實驗設備、人才、資金等的限制,一直到博士畢業都沒能和導師的團隊一起實現自主研發。”如今在聯影醫療功率部件事業部擔任總裁的褚旭回憶。
因條件所限,褚旭和團隊中的曹彬、張曦等工程師在博士畢業后,都選擇在跨國公司繼續從事高端醫療設備的研制。“在跨國公司做久了,大家都有些迷茫,感覺自己只是在外圍打工,更別說實現自主研發的夢想了。”醫療功率部件事業部副總裁曹彬說。
2011年,聯影在上海成立。自成立之初,聯影就拋棄仿制和只做整機集成的發展路線,希望通過自主創新在高端醫療設備領域幫助中國實現突圍,這與褚旭、曹彬、張曦等人的想法不謀而合。從2012年開始,這批具備豐富經驗的工程師放棄跨國企業的優厚待遇,陸續加入聯影,帶著一批年輕的應屆畢業生,聯影研發團隊從萌芽開始有了茁壯成長的根基。
死胡同里找亮光
聯影醫療功率事業部的研發團隊正式投入研發項目之前,國內高端醫療設備行業的核心部件研發幾乎處于“從0開始”的階段。
從“0到1”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只有當我們知道別人為什么不走這條路的時候,我們才能知道約束在哪兒。”褚旭說,發現“死胡同”是創新的第一步,通過新的手段能讓原來走不通的路走通,這就實現了策源創新。
2014年,曹彬主要負責研發的梯度功率放大器已經可以成像,但在某一次測試時,團隊發現底層有一個元件偶爾會被干擾,這會導致一個開關器件在長期使用中存在誤觸發的可能。“雖然當時暫時還沒出現過誤觸發的問題,但這件事并不讓我們100%放心。”曹彬回憶,為了這件事,團隊內部也產生了激烈的爭論:到底要不要更換更合適的零部件?不更換,問題似乎不算很大;如果更換,則需要改變機械整體布局讓整個梯度功率放大器的設計推倒重來。
為了徹底消除這一風險,研發團隊最終決定推倒重來。“雖然這個決定最終讓我們的產品晚上市了兩年,但也因為我們的堅持,我們的產品不但實現技術上的世界領先,還實現了質量上的世界領先。”褚旭說。
當第一項核心技術實現了“0到1”的突破,創新就有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截至目前,聯影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比如實現了PET數字光導探測器、MR超導磁體、MR梯度功率放大器、MR射頻功率放大器、CT時空探測器、RT多葉光柵等全線高端醫學影像及放療產品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些核心部件的國產化不僅填補了行業里數十年的技術空白,并且在許多性能指標上超過國際同類型的產品。
應屆生短短幾年就獨當一面
聯影的研發團隊組建之初,國內人才極度匱乏。經過近10年的研發和培養,聯影已經摸索出一條自己的高端醫療設備研發的人才培養之路,很多年輕人才都能在短短幾年的研發經歷中快速成長,甚至獨當一面。聯影醫療功率部件事業部經理張鐵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2017年,張鐵山從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就加入了聯影醫療功率部事業部。“我剛入職的時候,團隊每個應屆生都會配一位資深工程師做導師。”張鐵山認為,“導師制”是自己能在工作中迅速上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聯影,每位導師都有著自己的“秘籍”,他們會從細節入手,把研發的來龍去脈和相關文獻、資料都教授給自己的學生。在此之外,這些導師還會定期給應屆生做指導總結,讓他們盡快適應工作投入研發。
褚旭認為,在自己的團隊中,從應屆生培養符合要求的科研人才,最重要是賦予他們認可。“我們產品研發和基礎科研一樣,要出成果,而要出成果,就需要一個有價值和挑戰性的課題。”在聯影,這樣有價值和挑戰性的課題就是讓應屆生從零開始,從核心做起,而不是做重復性的工作。
目前,聯影醫療功率部件事業部已經聚集了80多位研發人員,其中一大批都從應屆生成長而來。
從研發人員梯隊建設到產品線的建設,聯影在實現“0到1”的突破后正朝著國際領先水平堅定地前進。褚旭表示,產品領先了,他們更希望的是讓中國有更多的醫院可以裝備上更好的設備。
目前,國內一些鄉鎮醫療機構已經可以安裝上像CT、MR這樣的高端醫療設備。“正是因為我們的自主研發,推動了市場上進口同類型產品價格也開始大幅下降。”褚旭和他團隊工程師的愿望正在實現:讓更多的中國醫院得以實現裝備升級,使更多的中國老百姓享受到更好的醫療資源。
更多資訊
-
浦東引領區建設亟需本土創新人才,陳義漢:鼓勵科研人員“多點兼職”2022.3.9
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正式發布,賦予浦東新區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 打造引領區,人才先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 查看詳情 >
-
一家專業糧食生產經營企業啟航,目前上海規模最大生產水平最高最具完整產業鏈2021.12.28
在蘇北、東北虎林等地區,進一步拓展域外稻米自有生產基地,筑牢產品生態鏈前端。 “瀛豐五斗”“海豐”“樂惠”……這些上海本地品牌大米如今有了統一的“出品人”——光明農發集團。12月28日,距離11月5日… 查看詳情 >
-
寧德時代臨港工廠:預計明年有產出貢獻,上海高端裝備產業要破7000億元2021.12.21
《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出爐 記者從上海市經信委獲悉,《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已于近期完成編制并正式發布。《規劃》明確,到2025年,上海初步建成具全球影響力的高端裝備… 查看詳情 >
-
20年間,這家日資零售企業在華開店時間從半年縮至20天,還提出萬家店目標2021.12.15
國內零售行業正處于新一輪的變革和增長之中。 中國入世20年,也是中國零售業迎來全面對外開放的20年。20年來,外資零售商們在政策的東風下爭相搶占市場。日本羅森作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企業,門…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