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制船在抗疫中沖刺建造:4月底交船,計劃不變
來源:上觀2020.2.19

春節后復工以來,世界第一艘23000標準箱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的建造工程開始沖刺。中國船舶集團滬東中華造船上海長興基地,滿足上崗條件的復工工人尚不足四成,疫情影響下各方面困難重重,滬東中華負責人卻表示:原定4月底交船,計劃不變。
所有人都在戰斗
“現在訂單飽滿,最缺的是人手。”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建良對記者表示。
去年以來,世界造船業雖整體低迷,但訂單資源加快向優勢企業集聚。疫情發生前,以滬東中華為代表的上海造船業聚焦高端精品,正處于逆勢上揚階段。這艘首制船訂單來自法國船東達飛公司,是第一艘能以液化天然氣為動力的集裝箱船,備受全球業界關注。
春節前,滬東中華2萬名員工中,1.4萬人返鄉。截至上周五,6300名留滬工人和1400名結束隔離的提前返滬工人復工上崗。近四成員工復工、三成隔離等待、三成還未回滬,讓工期尤為吃緊。“往年春節后,三天里九成員工一般都能到崗。”企業管理人員說。
人手不足怎么辦?滬東中華的辦法首先是“嚴控”。企業在長興島包下賓館,集中隔離返滬勞務工。一日三餐全包、200名志愿者送飯上門、每天提供生活補貼……防疫到位、人心安定,方能讓一批批工人安全、有序地重回崗位,預計2月下旬,滬東中華復工人數可達75%左右。
另一邊的生產一線,則必須靠拼。復工以來,滬東中華采取6天工作制,每天加班2小時;目前企業正計劃2月下旬改為兩班倒,在減少集中度的同時提高效率。
“所有人都在戰斗。”陳建良說,企業志愿者每天6時就到隔離點送餐;黨員干部支援一線,每天下班后,再回去做辦公室工作……
法國代表選擇留守
造大船,不是一家人的事。受疫情影響,海外船東船檢代表、海外配套服務商往返困難,來滬后也需隔離,現場檢驗、調試服務都存在障礙。
滬東中華公司介紹,按原先安排,企業在建項目船東船檢代表共有150人左右,目前卻只有30人在現場;32家海外配套服務商,8家在現場,4家沒有明確來滬時間,20家雖然明確了時間,但到滬后還要進行隔離。
企業告知,當前境外合作伙伴也很焦急,面對疫情,相關項目的中外各方始終保持溝通。不管能不能來滬,大家首先都表示理解,然后一起協商解決方案。
復工第一周,一種新機制已出現。中方造船團隊在建造現場拍攝照片和視頻,隨時發往國外船東,進行遠程驗收,外方人員待日后再來滬補現場手續。目前,一些與滬東中華多年合作、關系密切的海外船東,已初步認可了這種方式。
而在“頭號工程”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的項目現場,法國達飛公司選擇了“同舟共濟”。疫情發生以來,達飛派駐上海的27名船東代表中,有15名沒有回國。
除夕夜,數千噸重的發動機從臨港船運至長興島碼頭,滬東中華施工班組搭起防雨頂棚,加班加點分批裝機。大雨中,達飛公司外方代表在現場檢查驗收每個步驟,確保項目一絲不茍。
“法國達飛是我們最好的合作伙伴之一。他們完全有理由回去,但知道我們項目急、困難大,就主動留了下來。”滬東中華該項目建造負責人表示,對此公司團隊都很感動,也進一步下決心,要克服疫情影響,盡最大可能按約準時交船。
三條對策應對千頭萬緒
全面復工第一周,每走一步,都是難題。面對千頭萬緒,滬東中華管理層靜下心來,商議謀劃,理出了抗疫復產的三條“核心對策”。
首先,條件有限,沒法萬事求全,就要集中資源,抓住重點。滬東中華當機立斷,明確疫情期間先保重大工程、關鍵產品和重要節點。
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就是重中之重,企業分析后發現,該項目還有14個節點,目前7個沒問題,7個受疫情影響,預計總共延后15天至1個月。項目負責人表示,眼下正加快速度,把能干的都干完,先搶出一波時間,以應對后期的不確定性。“特殊時期,我們要改變按部就班的慣性思維,確保按期交船。”
其次,企業開始在壓力下抓效率、抓質量,尋求創新突破。這些看似“慢功夫”,卻成了對抗危機的法寶。
“與海外最先進水平比,我們效率仍有差距,是不爭的事實。”滬東中華經營者表示,復工后企業立即重新編組、按需分配工種,通過組織創新、管理創新,計劃將效率提高10%至20%,以應對疫情為契機,進一步縮小差距。
抓質量,效果同樣直接。海外船東驗收困難,船廠便自我加壓,生產過程中壓實每一個質量環節,增強船東方信任。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原計劃2月下旬下水試航,受疫情影響大概率延后。于是滬東中華計劃通過前期提升質量水平,減少試航后可能出現的問題,爭取將過去試航到交付間所需的一個月時間,壓縮到10天至兩周左右。
一周攻堅下來,企業發現,此時任何目標要實現,都離不開抓作風轉變。關鍵時期,黨員干部必須沖在生產一線。企業9名管理班子成員一一對應生產部門,對口指導、協調,一切管理工作都服務于現場工作。每個科級以上干部也都深入到班組中去。
往年春節后第一天,滬東中華都會召開全體員工大會。今年復工首日,為了防疫和工作下沉,宣講會就在各個車間現場分散開展。陳建良來到自己對口的總裝一部,面對互相保持1米間距的工人們,逐條講解防疫規范,激勵大伙士氣。結束隔離的工人對他說:“還是上班好,現在心安多了,渾身是勁。”
更多資訊
-
優化創新生態,“孵化”創業夢想!張江努力助推初創企業成長為“參天大樹”2023.6.19
“張江集聚了各類高新技術行業,很多企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充滿著奮斗氣息。”疊境數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張朝華日前對記者說,張江科學城正日新月異變化著,他見證了一個個產業園區的崛起、一家家科研機構… 查看詳情 >
-
老廠房變身創新城市空間,上海舊改展“定海之窗”開幕2023.5.26
昔日的廢棄廠房經過社區規劃師改造后完成“華麗轉身”,成為城市創新空間、社區歷史的展示窗口。5月25日,楊浦區2023年度“大家微講堂”定海專場在全新面向公眾開放的“定海人家”展廳舉行。 本期“大家微講… 查看詳情 >
-
中國野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如今,“功能花卉開發”將成新賽道2023.5.25
我國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也是世界最大的花卉生產國…… “中國野生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但如今,我國花卉種業發展嚴重滯后,月季、百合等主要商業花卉品種90%以上依賴進口……” 記者從近日在滬舉… 查看詳情 >
-
養蟾蜍,種繡球……上海這座原生態小島上,鄉村“新經濟”如火如荼2023.5.24
農村小島也有鄉村“新經濟”。 說起鄉村養殖業,養雞鴨牛羊、養魚蝦蟹貝都屢見不鮮,可你見過養蟾蜍嗎?數百萬只蟾蜍在養殖基地內蹦跳,場景頗為震撼。再說鄉村種植業,種菜、種果樹乃至培育菌菇都司空見慣,但在鄉…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