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發明的上海速度!九院“一次性防飛濺隔離巾”48小時內用上火線
來源:上觀2020.2.24
“我們已經在重癥監護病房用上隔離巾了(‘一次性防飛濺隔離巾’),在床邊氣管插管,吸痰過程中,確實能很好地避免噴濺,降低暴露性感染風險,對氣溶膠能起到明顯阻隔作用。”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援醫武漢三院光谷院區副主任醫師應佑國剛出病房,就忙不迭地給醫院來電報喜。“前天我才知道有這個新發明,馬上申請能夠盡快試用,沒想到今天下午就收到并用上了,這真是九院速度,上海速度,中國速度呀!希望能趕快多生產一些,這里其他醫院、其他醫療隊也需……”
不到兩天,第一批100件戰“疫”發明——“一次性防飛濺隔離巾”已經由上海第九人民醫院聯合生產企業迅速試制完成,并被分別送到武漢光谷院區、武漢金銀潭醫院和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據了解,這個發明源于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吳嘉駿在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加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過程中,結合搶救時防護實際需要而萌生的發明創意。
吳嘉駿介紹,在進行有創操作、吸痰、更換呼吸機接頭及呼吸回路時,發現醫護人員非常需要一種防噴濺保護裝置,以降低感染風險。為此,自己馬上聯系了在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的同學夏偉梁教授和何錦濤博士,組成聯合團隊開始設計研發。同時,在公衛中心時,這個想法也得到盧洪洲書記,石磊、汪芳老師和劉旭暉醫生支持和指導。隨后,自己又聯系到醫院成果轉化辦公室,希望這個“防噴濺裝置”的想法能盡快轉化應用于臨床,早日為抗疫一線服務,減少醫護人員的感染。
“源自臨床,用于臨床。‘一次性防飛濺隔離巾’的創新發明和臨床使用充分體現了轉化醫學的理念。”九院學科規劃處處長許鋒介紹,“2月18日,接到吳嘉駿電話和設計草圖,立即向院領導匯報,隨后召集院內眼耳鼻頭頸外科、急診科等相關學科主任醫師汪照炎、王珮華、徐兵等專家對防噴濺設計進行專業分析、可行性評估和細節改進,同時聽取了正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支援的主任醫師熊維寧意見,該發明很快被確定立項,并迅速啟動知識產權保護和成果轉化流程。”
20日,九院聯系上海高校技術市場尋求生產企業對接;21日,“一次性防飛濺隔離巾”項目獲國家知識產權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批號;22日,第一件“一次性防飛濺隔離巾”樣品試制完成。23日一早,醫院緊急招募十余名志愿者前往生產廠家,變身“小裁縫”,參加第一批隔離巾的加工試制,同時,為了方便前線快速理解,九院醫生細心撰寫了“使用小貼士”。下午5時半,100件“一次性防飛濺隔離巾”在被粘貼上由志愿者們共同設計、選樣、打印的愛心小貼士后,經全面輻照消毒“整裝待發”。
23日晚,經多方聯系,由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勞動和衛生部副主任顧建峰協調上海虹橋站,這批運往武漢上海援鄂醫療隊試用的“一次性防飛濺隔離巾”將于24日一早隨高鐵發出。24日清晨5時半,2箱60件“一次性防飛濺隔離巾”由九院急診科主任徐兵護送到虹橋火車站,為防止貨物遺失,該趟高鐵列車的列車長戚文麗親自負責接收并押運。四個半小時后,貨物順利運抵武漢,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勞動和衛生部安排專人接車并全程護送,于下午3時40分送達九院援醫隊員應佑國手中。
徐兵介紹,在臨床醫療救治中,有部分操作會有血液、痰液導致的氣溶膠污染,容易導致醫護人員發生暴露性感染風險,比如氣管切開、肺結核患者的胸部手術、呼吸管口換管、吸痰等。即使有帽子、口罩、防護鏡等個人安全防護配備,也很難防止氣溶膠短時間在局部氣流中的傳播。該隔離巾由防護材料和透明材料等組合而成,預設有兩對袖套式操作口,既能保證良好的視野,又提供了一定的操作自由度,方便醫護人員實施臨床治療,可顯著降低手術和操作過程中的感染暴露風險,以滿足醫護人員的安全防護要求。在臨床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比如目前與新冠肺炎的戰斗中,可以有效地為醫護人員提供額外的安全防護,提高各種操作的可行性,大大減少院感風險。
更多資訊
-
優化創新生態,“孵化”創業夢想!張江努力助推初創企業成長為“參天大樹”2023.6.19
“張江集聚了各類高新技術行業,很多企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充滿著奮斗氣息。”疊境數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張朝華日前對記者說,張江科學城正日新月異變化著,他見證了一個個產業園區的崛起、一家家科研機構… 查看詳情 >
-
老廠房變身創新城市空間,上海舊改展“定海之窗”開幕2023.5.26
昔日的廢棄廠房經過社區規劃師改造后完成“華麗轉身”,成為城市創新空間、社區歷史的展示窗口。5月25日,楊浦區2023年度“大家微講堂”定海專場在全新面向公眾開放的“定海人家”展廳舉行。 本期“大家微講… 查看詳情 >
-
中國野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如今,“功能花卉開發”將成新賽道2023.5.25
我國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也是世界最大的花卉生產國…… “中國野生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但如今,我國花卉種業發展嚴重滯后,月季、百合等主要商業花卉品種90%以上依賴進口……” 記者從近日在滬舉… 查看詳情 >
-
養蟾蜍,種繡球……上海這座原生態小島上,鄉村“新經濟”如火如荼2023.5.24
農村小島也有鄉村“新經濟”。 說起鄉村養殖業,養雞鴨牛羊、養魚蝦蟹貝都屢見不鮮,可你見過養蟾蜍嗎?數百萬只蟾蜍在養殖基地內蹦跳,場景頗為震撼。再說鄉村種植業,種菜、種果樹乃至培育菌菇都司空見慣,但在鄉…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