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餐飲自救只有“外賣”這座獨木橋?有人嗨上癮,有人作備胎,有人勉為其難……
2020.2.26

中餐小炒品牌“兜約下飯菜”在滬有32家門店,負責人楊躍軍被疫情逼出了一間“老楊直播間”,直播已連續進行了15天。
他頭戴廚師帽,穿上白大褂,展示自家店堂、廚房、配菜間等。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看到,他手機鏡頭下的營業空間干凈整潔、物品擺放有序,他不時近距離播放著大廚炒菜過程和各種廚房用品,還對著大廚們一番問長問短。每次朋友圈直播后,他還會請各家門店的店長轉發到消費者群里。
老楊挺實誠,公開了各門店在疫情期間的營收情況——靠著堅持開店外加直播帶來的外賣業務,現在每天能實現10萬元營業額,約是正常時期的四分之一。
春節至今,餐飲業各種花式自救,方向無不指向“搬上網”,但心態卻各不相同。有人嗨上癮,有人將“線上”當作備胎,也有人勉為其難。
此次疫情中,孫志勇的“神猴川菜紙包魚”店基本就靠著“餓了么”等送餐平臺維持生計。他的店位于浦江鎮居民區,開業不足半年,一名員工不請,就夫妻倆守著。好在靠著外賣平臺的力量,他的小店生意能維持原先一半左右,總算能賺回房租,基本保住成本。復工前,不少老客戶經平臺點餐,一次就買齊了一家人一天的飯菜。復工后,越來越多白領開始外賣點餐,小店現最高一天能做到180多單外賣。盡管利潤比堂吃微薄了許多,孫志勇對于線上業務似乎愈加依賴。他說:“一把年紀了,現在才開始嘗試‘新餐飲’,但我想好好做下去,準備跟著平臺玩一些新花樣。”
靠外賣業務“續命”的還有辛湘匯。辛湘匯在上海有7家門店,疫情期間,所有店面以外賣為主,好則三四百單,冷清的也有上百單。餐廳負責人李春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而今復工后,深夜和凌晨也會接到寫字樓的單子,因此他們將營業時間由過去的自上午9時到凌晨2時,調整為24小時營業。
1881年創立迄今的上海大富貴酒樓也在觸網自救。所不同的是,這個139歲的老字號,早就將線上外賣業務作為應對風險的“備胎”,早在2017年4月起就開拓外賣業務,此次疫情中則更加大其外賣比重。酒樓營運部經理田晟磊告訴記者,“大富貴”與各大外賣平臺合作的第一年,外賣份額占酒樓全部營業額不足5%,但2018年和2019年,已攀升至8%和11%,2019年外賣收入接近5000萬元。“疫情過去后,我們會繼續堅持堂吃、外賣兩條腿之路,且力爭將外賣比重上升到15%以上,以增強抗風險能力。”
田晟磊透露,由上海市烹飪行業協會牽頭與外賣平臺合作,于2月3日起,協會下的餐飲企業可接受各企業套餐預訂。“大富貴”的套餐從18至38元不等,2月3日以來平均每天經由平臺帶來的企業套餐營業額達1萬余元。“雖比不上疫情前我們每天14萬元以上的外賣零售點單,但至少能增加些現金流,讓我們盡力挺到疫情后。”疫情帶來的思考不可謂不深刻,除了加強與各大外賣平臺合作外,“大富貴”還緊急推出小程序,將其半成品業務放到網上,目前可做到線上點單、門店自提,很快也會推出直接配送到家的服務。
與這些或得心應手或越玩越順溜的“觸網”企業不同,定位高端的耀童親子餐廳卻有些勉為其難。餐廳背后運作方星蔻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禮告訴記者,2017年6月,她在新天地開出了耀童的首家親子餐廳,迄今全國已達11家,主要針對全職媽媽群體,提供“餐廳+親子”的休閑場所,設兒童游樂空間、哺乳室、凈水裝置并嚴選食材,種種精致投入,無不在強調線下體驗。疫情發生后,面對房東遲遲未明確的減免租舉措,以及大量員工為春節與寒假旺季而特意留店,經營者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餐廳不得不作出外賣決定,于2月初聯系各大平臺,從2月19日開始,耀童港匯店開始派送徐家匯附近外賣訂單,本周,耀童浦東世紀匯店也有望開始送外賣。
然而訂單十分清淡,“基本一天一單,最多兩單,每單價格100多元”。李禮痛苦地發現,耀童的客單價與專做外賣服務的餐廳沒有可比性,“人家30至50元就能是一個非常豐富的套餐,但我們光一個披薩就要70元。我們不加味精、放鹽少、食材講究,成本擺在那兒。關鍵是,我們沒有外賣基因,必須新鮮出爐堂吃才好吃。”李禮還察覺到,外賣點單以單身群體為主 ,這并非她的目標客群。但她沒有放棄努力,“我們打算在三八婦女節前后,推出以解放母親雙手為目的半成品,用北海道大米、西班牙火腿等食材來搭配。”
如此努力與煎熬,為的是活下來。李禮預感到,疫情結束后,像她這樣的親子餐廳恐怕是最后一撥復蘇的。“我問過許多媽媽,她們都特別謹慎,說必須等國家把疫苗研制出來了才敢來親子餐廳。因此,面對上網、外賣,我們雖諸多不適應,且也只能是暫時的權宜之計,但眼下我們仍會努力推送,以盡力抵消成本。我們必須先捱過最困難時期,如冬眠般,將各種消耗降到最低……”
與不少餐飲積極擁抱“線上”不同,經此一“疫”,重視線下體驗的耀童,更堅定了實體體驗的價值和準則。李禮認為,消費不會一直往下沉,父母帶著孩子來餐廳,總希望環境好些、人少一些,市場對品質餐廳有著剛需。她坦言,也曾跟風,在外賣平臺上發布過一個百余元的親民團購產品,結果發現帶來的客群或對真正的核心客戶帶來傷害,而這些真正需用心服務的核心客群一旦離開,就再也不會回頭了。疫情讓她更堅信,人們之所以“悶”在家覺得難受,正是因為各種“線上”產品替代不了人與人的交流與溫度。
她建議,非常時期,更需房東、平臺與餐飲企業共克時艱。商場百貨中現有一半以上業態為餐飲,房東若不適時減免租金,可能致使一些餐飲企業倒閉,就會出現“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局面;同樣,外賣平臺也應適當降低傭金而非借“疫”上調,讓餐飲企業有“血”可活,才能促行業健康發展。
更多資訊
-
浦東引領區建設亟需本土創新人才,陳義漢:鼓勵科研人員“多點兼職”2022.3.9
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正式發布,賦予浦東新區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 打造引領區,人才先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 查看詳情 >
-
一家專業糧食生產經營企業啟航,目前上海規模最大生產水平最高最具完整產業鏈2021.12.28
在蘇北、東北虎林等地區,進一步拓展域外稻米自有生產基地,筑牢產品生態鏈前端。 “瀛豐五斗”“海豐”“樂惠”……這些上海本地品牌大米如今有了統一的“出品人”——光明農發集團。12月28日,距離11月5日… 查看詳情 >
-
寧德時代臨港工廠:預計明年有產出貢獻,上海高端裝備產業要破7000億元2021.12.21
《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出爐 記者從上海市經信委獲悉,《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已于近期完成編制并正式發布。《規劃》明確,到2025年,上海初步建成具全球影響力的高端裝備… 查看詳情 >
-
20年間,這家日資零售企業在華開店時間從半年縮至20天,還提出萬家店目標2021.12.15
國內零售行業正處于新一輪的變革和增長之中。 中國入世20年,也是中國零售業迎來全面對外開放的20年。20年來,外資零售商們在政策的東風下爭相搶占市場。日本羅森作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企業,門…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