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不宣傳不打折,滬上這家網紅海鮮飯店怎么就熱鬧起來了?

來源:上觀2020.3.30

摘要:這是他的倔強,也是阿新飯店的堅持。

在上海東南角的蘆潮港,有一條短短的“漁港路”。路如其名,一里長的小馬路,一頭是大大小小的魚肆,另一頭則是一排海鮮飯館;這頭的空氣中滿是海水的咸腥味,那頭則彌漫著成菜的鮮香味。

從1月底到3月初,受疫情影響,漁港路沉寂了好一會。但隨著春日的暖陽灑下,人們重新拾起了下館子的意愿,海鮮飯店紛紛開張,漁民們也隨著市場的復蘇,恢復了每天出海的工作節奏。

漁港路的海鮮市場。

悄無聲息間,這里復又熱鬧了起來。周五傍晚,蘆潮港乃至整個臨港地區名氣最響的阿新海鮮加工坊人聲鼎沸,一樓大堂、二樓雅座、三樓包間全都坐滿。老板“阿新”唐建新告訴記者,生意已和疫情前相差不多。

“我們不做宣傳,不搞打折優惠。”唐建新說,“只在微信公眾號上發了個開張的公告。”他相信,憑著自家8年來積累的好口碑,客人們總會慢慢回來。

價廉物美是核心競爭力

下午5點不到,第一批吃晚飯的客人已經各自落座。與多數海鮮飯館一樣,大堂一側是供客人挑選海鮮的地方,刀魚、鯧魚、白米蝦、梅子魚等海鮮或堆在冰塊上,或養在水槽中。

“瀨尿蝦,幫我挑個頭大一點的,不要死的。”一名中年顧客用本地話招呼伙計。

阿新正幫忙挑選海鮮。

“放心。我們這進的貨都是活蝦,而且個個都大。”伙計說罷撈了一籃子蝦蛄,給客人過目。中年人熟稔地翻了翻籃中的海鮮,滿意地點頭回桌。

客人多,唐建新也親自下場,幫忙挑選。他對記者說:“要不是你來采訪,我下午就偷偷懶,到海邊跑上幾個小時,不來店里。”

傍晚時分的熱鬧場景。

但在3月8日剛開業那會兒,顧客還沒有這么多,一天只有五六十人,是平時的十分之一左右。“可能大家都還在試探吧。” 唐建新說,“一開始的客人都是來吃便飯的,以本地的居民為主。聚餐的少,大單子也少,生意比較慘淡。但只過了一個禮拜,人就多起來了。”

記者好奇,許多商店、飯館重新開業,都各顯“神通”,賣力地拉回客流,阿新為何如此“佛系”?他笑著解釋,不讓利,是因已“無利可讓”。

有蝦黃的蝦蛄68元一斤,梅童魚28元一份,帶魚45元一斤……“我們定價只比進貨價格高一點點,再打折就要虧本了。” 唐建新說。

三月是海鮮最肥美的季節,白米蝦肉質最糯;皮皮蝦個頭大,咬開硬殼,鮮香的蝦黃就藏在下面。刀魚從骨到肉都最軟嫩,魚腹可以直接吮進口中,一下化作濃郁的湯汁;一碗熱氣騰騰的刀魚餛飩,連帶著貝殼、海魚一起熬出來的湯料,眨眼被席卷而光。

新鮮優質的食材、公道的價格,正是這家小店的“核心競爭力”。阿新飯店的菜品大都為“基礎款”——清蒸鯧魚、椒鹽皮皮蝦……簡單的加工更能凸顯食材本身的鮮美,也進一步壓縮了成本。在餐飲評價網站上,阿新飯店“食材”一檔得到了4.58分的高評價;點評中,價廉物美、性價比高亦是高頻熱詞。

小本生意虧不起,降了價,食材的質量也得跟著降。唐建新不想妥協,更不想砸了自己8年來豎起的招牌。這是他的倔強,也是阿新飯店的堅持。

滬上第一家賣刀魚餛飩的飯店

唐建新是臨港萬祥人,父親以販魚為生。小時候,他常跑到東海農場邊,撈一竹筐的小魚小蝦,趕著水牛拉回去后,再分揀開來,拿到市場上賣。

“魚、蝦不按大小、種類區分開,賣不了。”唐建新說,“很麻煩的,有時一挑就是一上午。”

隨著臨港的發展,兒時捉魚的灘涂已填成陸地。不過,挑魚的手藝沒丟,唐建新成年后,繼承了父親的事業,也干了幾年海鮮供應商。與海鮮飯店接觸多了,他逐漸萌生了轉行的心思,“干這行久了,認識好多漁民,可以直接從他們那拿貨。貨源有保障,且便宜。”

2012年6月,阿新海鮮飯店正式開張。說是飯店,其實更像個排擋——剛開業時,唐建新只租了個280平方米的小鋪子,年租僅8萬。除了來幫忙的父親、妹夫,店里只招了一名廚師、一名阿姨、兩名服務員。

夏夜與排擋本就是天作之合,食客們在街上晃悠,尋覓吃宵夜的去處。進了阿新飯店,吃多了海鮮、口味挑剔的本地老饕們發現,比阿新便宜的食材沒它新鮮,比阿新食材新鮮的飯店……大概也沒有了。

“漁港路上新開了一家價廉物美的海鮮飯店。”好口碑先是在本地居民間口口相傳,再傳到整個臨港地區。而阿新后來推出的“刀魚餛飩”,更是引爆了這家小飯館的人氣。

唐建新驕傲地告訴記者,在上海的海鮮飯店界,阿新是第一家賣刀魚餛飩的。這是種時令菜,只能在清明前一個月吃到,再往后,刀魚的骨頭變硬,就包不了餛飩了。

刀魚餛飩與餡料。 來源:解放日報

推出這道菜后,小店人氣迎來了第一波高峰。店鋪總是爆滿,還有人專門從近百公里外的市區趕來嘗鮮。“聽到‘阿拉阿拉’地說話的,就知道是從上海來的了。”唐建新說,“還有老阿姨老大爺專門坐幾個小時的公交車,來吃頓刀魚餛飩再回去。”

飯店復市帶動蘆潮港漁民復工

店鋪外總排著的長隊讓唐建新下定決心搬家。2016年12月,他在老店對面租下一棟3層小樓,總面積翻了近6倍,員工數量也增加到了50人。

“客人不僅僅是變多了。”唐建新說,“回頭客特別多,用現在的話說,很多人都會‘二刷’、‘三刷’。”最開始的那批本地食客,和他已成了朋友,來阿新飯店吃飯已成一種生活習慣。

而隨著臨港逐漸開發,企業接連入駐不遠處的產業區,唐建新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員工,午休、下班后會來他這里吃個便飯。三樓開出包房后,還有不少人來這里組飯局、談生意。去年8月,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掛牌成立,客流量又迎來一波猛增,“還有不少外國客人”。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漁港路那一頭的漁販們。六毛海鮮批發店店主龔海英告訴記者,這里的漁販大都是本地人,作為整個產業鏈的最上游,對市場的變化尤為敏感,“我們一家干這行干了二十多年。近兩年,來這吃飯的人越來越多,海鮮飯店進貨量也水漲船高,我們也跟著多進貨、多捕魚。”

與之相對,疫情期間,飯店閉門,散客也不怎么來買菜,蘆潮港的漁民們干脆也歇業休息。“5月1日起要禁捕3個月——保苗。”龔海英說,“如果不能復工,大半年不能干活,損失就大了。”

所幸,六毛海鮮最大的客戶阿新飯店率先復市,周邊的海鮮飯店也逐步恢復營業,龔海英家的漁船又重新出海了。剛開始,復工的漁民不多,許多人還持觀望態度。貨少,則價高。但隨著市場復蘇,出海的漁民越來越多,海鮮的價格也回落到正常區間。

每天凌晨兩三點,她的丈夫與表哥從大治河出發,駛向近海,捕撈鯧魚、白米蝦等。上午10點,漁船回港,龔海英再開車把貨運回店鋪。

一家海鮮批發店門口,顧客排起長隊。

下午2點,幾輛SUV、面包車停在批發店門口,里頭站著不少彎腰挑貨的人,有人把挑好的海鮮搬上車。“這些都是附近的海鮮飯店來進貨的人。”龔海英說,“馬上進禁捕期,各家都在抓緊囤貨。”

新店生意“一定會很火爆”

早在在做海鮮供應商時,唐建新就與龔海英一家相熟。開店后,他每天來店里親自挑貨拿貨。“阿新眼光刁,要求高,只挑精品。”龔海英說,“個頭大的、有黃的皮皮蝦、梭子蟹,我都會留給他。”

“阿新這兒的海鮮,和別家不一樣。”蘆潮港居民老張說。他是店里的老顧客了,隔三岔五就與家人、朋友來此聚餐。

剛復市時,防疫工作檢查頻率高,且嚴格。檢察人員甚至會按照門口登記的客人名冊,走到正在用餐的客人身邊進一步核對。唐建新表示完全理解,但這樣的檢查,或多或少會影響到消費者的心態。

老張告訴記者,看到阿新開業的消息,馬上和家里人一起光顧。門先測溫、看碼、登記,走完一系列程序,吃飯時還被問這問那,“就算不嫌麻煩,也會暗自嘀咕——現在出來吃飯是不是還有些風險?”

唐建新也有些擔憂。前期顧客少,但水、電、煤、人工費支出卻沒少;好不容易熬過了每天虧損萬元的階段,生意漸漸紅火起來,他可不想“一夜回到解放前”。“疫情可千萬別反彈啊!”此時已是傍晚6點,從兩樓看下去,大堂里一片熱鬧的景象,唐建新自言自語道。

顧客正在飯店里談笑風生。 來源:解放日報

所幸,“房東”臨港集團為他免去了兩個月的租金共7萬。而在春節期間,阿新本也打算按往年一樣關門放假,受影響不大。

唐建新最近還在忙活新店的事情。他打算在臨港主城區開一家分店,店鋪已經租下,正要裝修,廚師也談好了,原計劃5月1日開張。

“一時半會是沒法開張了。”唐建新說,“但開肯定還是要開的——早晚的事。臨港企業越來越多,旅游項目也越來越多,居民、企業員工、游客跟著也越來越多,生意一定能很火爆。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