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人+有聲劇+導讀課……喜馬拉雅正在玩出圈
來源:上觀2020.4.24

“《張愛玲全集有聲劇》終于上線了,700集有聲劇和60集名師精講賞析,付費聽書優惠價只要99元……”80后“張迷”小潔迫不及待購買了喜馬拉雅平臺的會員權限,準備陸續聽完這檔節目里的所有音頻。這是平臺首次探索的“共讀人+有聲劇+導讀課”聽書形式,這種付費閱讀未來將成主推模式。
隨著“耳朵經濟”不斷升溫,音頻平臺喜馬拉雅在世界閱讀日來臨之際推出“423聽書節”,期間將通過各種“新玩法”推廣付費閱讀;還與26家出版機構達成戰略合作,通過“超級IP”探索紙電聲一體化的出版新模式。
動用經典IP探索“書+課”付費內容
新上線不過3天的《張愛玲全集有聲劇》,播放量已達到6.6萬次。所謂有聲劇,借用了廣播劇的一些制作手法來播講小說作品,同時又利用不同人物的不同語言特點去塑造人物個性,增添聽覺豐富度;初次以外,喜馬拉雅還邀請萬燕、止庵、馬家輝、費勇等多位知名學者和作家作為“共讀人”,錄制導讀課與聽眾分享。
這是一次“大制作”:喜馬拉雅買下張愛玲全集的有聲版權后,邀請了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播音主持人李欣當這部劇的聲音導演和旁白播講。同是“張迷”的李欣欣喜受命,她趕緊重溫小說,體驗一個個“血肉飽滿”的人物,對每個人物進行“聲音素描”,通過年齡、性格、出身、經歷等,確定聲音性格。在此基礎上,她迅速組建起一支“好聲音隊伍”,每個聲音演員都將同時扮演兩2-3個性格反差很大的角色;而聲音剪輯,則落在高級錄音工程師張治身上,他將一個人完成整部劇的剪輯,需要花上2000個小時。聲音剪輯要求很高,必須能起“四兩撥千斤”效果。用既不復雜也不花哨的一點點音效和一點點音樂,讓整個情節變得“立體”。
最近,平臺借助這樣的“經典IP”開啟新興消費模式,打造一批“書+課”付費內容。在“423聽書節”推出5折優惠及粉絲福利,還組建微信群發放限時免費券、啟動抽獎活動,探索社群運營新玩法。
為出版社尋找未來新增長點
今天,喜馬拉雅還與26家出版機構達成戰略合作,協同開發音頻產品。其中包括中信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等老牌出版社,也有磨鐵圖書、果麥文化等知名民營出版社,以及香港聯合出版集團、中原傳媒集團等大型出版集團。
最早與喜馬拉雅合作的是中信出版社。早在2017年,雙方就開始共同推進精品圖書的有聲化,目前中信出版社已在喜馬拉雅上線了超過400本有聲書,包括橋水基金創始人達里奧的《原則》和《債務危機》、橡樹資本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的《周期》、維珍集團創始人自述50年商業冒險的《我就是風口》、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作品《貧窮的本質》等等,這些經典著作都成了平臺上的熱門有聲書。
最近,中信出版社的年度重點圖書《蘇世民:我的經驗與教訓》正式發售,紙質書和有聲書同步上線。線上新書發布會上,不少聽友早早守候,要抓住難得的機會,聆聽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高瓴資本董事長張磊等人,與全球私募巨頭黑石集團董事長蘇世民本人的線上連線。音頻中,蘇世民娓娓道來,不但坦言自己多年來的投資經驗,還講述自己通過研究市場周期判斷投資機會的秘訣,業內大咖們對未來新機遇的解讀,讓人們獲益頗多。此外,由著名媒體人秦朔錄制的《蘇世民:我的經驗與教訓》解讀版,也進入制作階段,將于不久的將來與聽眾見面。
紙電聲一體化的新出版模式,也為讀者、作家、出版社、主播等行業參與者,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磨鐵圖書與喜馬拉雅聯合推出“千本精品圖書有聲化”項目,包括《明朝那些事兒》《自控力》《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法醫秦明》和東野圭吾系列等。其中,《明朝那些事兒》作為超級IP,將重點投入資源,進行多元化開發;果麥文化副總裁金銳表示,他們最關注頂級IP的多元開發,如今果麥已與喜馬拉雅開展了深度開發的付費內容,讓作品能呈現更多可能性。
“三年前,我們還在告訴出版社有聲書是什么。現在,我們要更專注于幫助出版社找到未來新的增長點。” 喜馬拉雅副總裁殷啟明說,作為最早布局有聲書業務的平臺之一,喜馬拉雅已先后與超200家出版機構合作。如今,也嘗試借助平臺的明星和專家資源,開發明星朗讀版和導讀版。比如,人氣偶像陳妍希播講的《撒哈拉的故事》,就是由明星錄制全本有聲書的首次嘗試。
線下“有聲圖書館”最大有聲書優勢
近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我國公民有聲閱讀增長較快,移動有聲APP平臺已經成為聽書的主流選擇;同時,喜馬拉雅的一組數據也印證這一結論,2020年1月至3月,有聲閱讀人數較去年同期增漲63%,總收聽時長更是增長了近100%。
有聲書有什么優勢?民營出版公司新經典文化的有聲書出版部門主編劉恩凡覺得,有聲書有兩大優勢,一是其演播離不開演播者的二度創作以及后期制作加持,視聽體驗效果更佳;二是有聲書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聽眾可以最大化地利用碎片時間。”
正因為有聲書越來越受歡迎,喜馬拉雅目前正在全國200多個城市打造線下“有聲圖書館”。作為城市公共數字閱讀與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目前全國200多個城市已布局了有聲圖書館、朗讀亭、城市電臺等,把海量優質文化直接送進千家萬戶。最具代表性的“有聲圖書館”,已在全國各地分布超過5000處,方便用戶在廣場、公園、地鐵、酒店、商業綜合體等各處都能享受到聲音服務。
目前,浦東唐鎮、上海群藝館和上海檔案館,已相繼有三座“有聲圖書館”落地。在上海檔案局舉行的“上海解放70周年——上海珍檔發布”展覽中,公開披露百件檔案珍品,每個展品旁都有一個二維碼,參觀者用手機掃一掃,就可方便地收聽該檔案文獻的講解詞。這些講解詞由上海市檔案館撰寫、邀請各行各業的普通市民特別錄制。這些音頻不僅現場收聽,也能在喜馬拉雅平臺的上海市檔案館官方賬號“檔案春秋”收聽,此舉也創新了傳統展覽文字圖片影像的展示方式,目前該節目收聽量已突破8000萬。
更多資訊
-
浦東引領區建設亟需本土創新人才,陳義漢:鼓勵科研人員“多點兼職”2022.3.9
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正式發布,賦予浦東新區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 打造引領區,人才先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 查看詳情 >
-
一家專業糧食生產經營企業啟航,目前上海規模最大生產水平最高最具完整產業鏈2021.12.28
在蘇北、東北虎林等地區,進一步拓展域外稻米自有生產基地,筑牢產品生態鏈前端。 “瀛豐五斗”“海豐”“樂惠”……這些上海本地品牌大米如今有了統一的“出品人”——光明農發集團。12月28日,距離11月5日… 查看詳情 >
-
寧德時代臨港工廠:預計明年有產出貢獻,上海高端裝備產業要破7000億元2021.12.21
《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出爐 記者從上海市經信委獲悉,《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已于近期完成編制并正式發布。《規劃》明確,到2025年,上海初步建成具全球影響力的高端裝備… 查看詳情 >
-
20年間,這家日資零售企業在華開店時間從半年縮至20天,還提出萬家店目標2021.12.15
國內零售行業正處于新一輪的變革和增長之中。 中國入世20年,也是中國零售業迎來全面對外開放的20年。20年來,外資零售商們在政策的東風下爭相搶占市場。日本羅森作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企業,門…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