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四年后,他辭了大家眼里的好工作,帶上太太干農業
來源:上觀2020.6.8

上海燦盛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的“當家人”是1988年出生的高斌磊。30歲出頭的年紀做農民,在上海農村非常少見,因為大部分在田里干活的農民都在70歲左右。可高斌磊已是從業三年多的“老農民”:皮膚曬得黝黑,對自己種植的農作物的生長習性早已了然于胸。
高斌磊還有很多“別人眼里”的“不可思議”:他是大學生,畢業后參加了“三支一扶”的支農隊伍,之后考上了事業單位,可工作四年后辭職回村,在田里耕耘。
面對不解,高斌磊只說了一句話:我喜歡農村。
辭掉穩定工作,回鄉種田
高斌磊是上海金山區金山衛鎮橫召村人。從小在農村成長,高斌磊見慣了父輩在田間耕作的樣子,對土地的感情很深厚。大學畢業后,他如愿加入“三支一扶”隊伍,成為農技站的一員,與農業打起了交道。兩年的“三支一扶”期滿后,他順利考上了事業單位的工作。
然而,因為對農村充滿感情,高斌磊想帶領鄉親們致富,又看到國家對農業的重視,感覺干農業有奔頭,于是毅然辭去事業單位穩定的工作,回到家鄉種田。
辭職種田,高斌磊的父母一開始并不理解,可最后拗不過他,嘴上抱怨著“好好的工作為什么辭掉”,實際行動卻表示了支持——下地幫著兒子種田,手把手傳授經驗。
高媽媽戴著農村常見的斗笠、袖套,麻利地摘下當季成熟的水果玉米,“做農民要能吃苦,現在的孩子,能吃苦嗎?”高斌磊也承認,母親很厲害,“我媽在田里,一個人干的活可以抵三個我,多虧了她!”不過,高媽媽望著兒子的目光里還是有很多贊許,“說干農業就真的干了,不會的地方愿意學,能下地。”
合作社吸引了市民前來釣小龍蝦,感受田間野趣(范曉琴 攝)
“讓傳統農業變一變”
高斌磊學的不僅僅是種地的技術,更有自己的想法:“年輕人做農業,肯定和父輩有些不同,希望讓傳統農業變一變。”
最重要的變化是選擇優質的品種,走精品農業路線。2017年剛辭職回村時,高斌磊選擇種水稻。在上海,水稻種植技術成熟,加上政府支持,很適合他這樣的農業“新手”。種了一年水稻,摸清了農作物的基本習性,也更了解了農村現狀和市場情況,他動起了心思:種水稻的人不少,如果只是種水稻,缺少市場競爭力,我是年輕人,如果和普通農民一樣,繼續從事傳統農業,無法為農村帶來改變,如何才能種出不同,提高農民的收入呢?怎么種出不同?
思來想去,高斌磊決定增加品種,拓展客源,提高合作社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金山有很多特色農產品,如果能種出精品,那么不論是打響合作社的品牌還是增加家庭收入,都有幫助。”
經過仔細比較,高斌磊為合作社新增了小皇冠西瓜、水果玉米、哈密瓜等瓜果,并根據不同農作物的成熟季節,排定了生產周期:
1月中旬進行瓜果和玉米的育苗工作;到了2月底3月初的時候進行移栽;之后的3月到5月中旬進行精細化的田間管理,到了5月中旬,水果玉米、西瓜、哈密瓜依次成熟,可以一直供應到6月底;而從5月起就要忙水稻種植,等到了9月國慶稻就成熟了;8月初還要進行秋季水果玉米和哈密瓜的種植,等到了10月初秋季的水果玉米和哈密瓜又成熟了,到了10月底,玉米和西瓜差不多結束了,就要開始大批量的收割稻谷,為接下來的賣大米做準備,大米賣到3月多的時候又要開始忙瓜果和玉米的精細管理了。
“你看,這樣土地利用率比較高,農民也不會‘忙的時候忙,閑的時候閑’,一年四季都有產品上市,收入也能保證。”
新增了品種,高斌磊自然更忙,學技術是免不了的,好在不僅有農業專家的指導,周圍大農戶也很支持他這個后生,遇到問題向他們求教,總能得到解答。“不過,真要種得好,還是得靠自己多琢磨。農業很講究‘手勢’,一點點偏差就可能種出不一樣的味道。”
自然熟的哈蜜瓜
今年新種下的哈密瓜快成熟了,高斌磊招呼記者參觀:“你看,長得還不錯吧?上海市場上不少哈密瓜都是從南方運來的,為了保鮮,還沒成熟就摘下來。但我們自己種的能做到藤上自然熟,口感與那種長途運輸和保存的大不一樣。”從合作社增種瓜果后,他發現精品農業在城市里有奔頭:普通玉米按重量賣,每500克才幾元錢;而水果玉米按個賣,每只8元錢,只因它比西瓜還甜,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所以,我們要種自然熟的哈密瓜,相信優質優價的產品在上海市場走得通。”
夫唱婦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高斌磊做農業還有一個賢內助,比他小兩歲的太太范曉琴。
范曉琴是高斌磊的大學師妹,在同一社團相識相戀,畢業后來上海做了“金山媳婦”。雖然在鎮上找了一份工作,但范曉琴差不多每天都會來合作社的種植基地走一走,幫一把。給瓜果授粉、檢查大棚設施等,都不在話下,“我也是在農村長大的,小時候會幫著父母做農活。所以他說要做農業,我很理解這種感情,支持他。”
兩個年輕人都對農業有感情,一邊延續父輩的實踐經驗,種好稻、種好瓜;另一邊也加入了很多年輕人有的想法:他們為合作社建立了微信公眾號,開設了微店、淘寶店,夫妻倆還在朋友圈吆喝自家農產品。
公眾號的文案、照片都是范曉琴制作的。“太太比我厲害,營銷做得好,最近還讀出了復旦大學的在職碩士。”望著太太,高斌磊滿眼笑意。“他才厲害,里里外外都靠他一個人張羅,沒有一天能閑下來。”范曉琴也忍不住夸獎高斌磊。
夫妻倆計算過,雖然精品農業的收入尚可,但農民的收入與企事業單位的員工仍有差別,“可是,總要有人干農業,而且只有年輕人干了,才能推動農業有變化。”
為了保證品質,每株水果玉米上只保留一個
眼下,合作社的種植思路已經變了,銷售方式也在變。通過小夫妻的“朋友圈營銷”和網店銷售,合作社已經積累了不少回頭客,目前企業團購、基地直銷和線上銷售各占三分之一左右,“這比普通農民坐等采購商上門,要強太多了。”
不過,這還不是夫妻倆的最終目標。如今,規模化的農業企業越來越多,可在生產實際中,中小規模的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還將長期存在,這些合作社怎么發展?所以,高斌磊有個心愿,是探索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農村的人工費越來越高,愿意下田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所以提高農民收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從事農業,推動機械化、信息化的種植方式肯定是大勢所趨。還有,互聯網與農村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希望有一天,我的嘗試能帶動周圍更多的合作社和生產基地,做現代農業的帶頭人。”
高斌磊和范曉琴的大兒子嘗鮮今年的哈蜜瓜(范曉琴 攝)
每天下班回家后,范曉琴來田里時,往往會帶著兩個兒子。5歲的大兒子跑進玉米田,掰下一個水果玉米,剝去苞葉就吃;不到3歲的小兒子跟著哥哥,也好奇地東摸摸西拽拽。忙農活的范曉琴很喜歡這樣的場景,“孩子們能在田間成長,能隨手摘著瓜果吃,就像我和高斌磊小時候一樣,真好。”
題圖為高斌磊和范曉琴夫婦在哈密瓜地里。 本文照片除標注外,均由任翀攝。
更多資訊
-
浦東引領區建設亟需本土創新人才,陳義漢:鼓勵科研人員“多點兼職”2022.3.9
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正式發布,賦予浦東新區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 打造引領區,人才先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 查看詳情 >
-
一家專業糧食生產經營企業啟航,目前上海規模最大生產水平最高最具完整產業鏈2021.12.28
在蘇北、東北虎林等地區,進一步拓展域外稻米自有生產基地,筑牢產品生態鏈前端。 “瀛豐五斗”“海豐”“樂惠”……這些上海本地品牌大米如今有了統一的“出品人”——光明農發集團。12月28日,距離11月5日… 查看詳情 >
-
寧德時代臨港工廠:預計明年有產出貢獻,上海高端裝備產業要破7000億元2021.12.21
《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出爐 記者從上海市經信委獲悉,《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已于近期完成編制并正式發布。《規劃》明確,到2025年,上海初步建成具全球影響力的高端裝備… 查看詳情 >
-
20年間,這家日資零售企業在華開店時間從半年縮至20天,還提出萬家店目標2021.12.15
國內零售行業正處于新一輪的變革和增長之中。 中國入世20年,也是中國零售業迎來全面對外開放的20年。20年來,外資零售商們在政策的東風下爭相搶占市場。日本羅森作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企業,門…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