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80后三年里投入900萬元做農業,為什么?
來源:上觀2020.6.9

最初,這只是個“想讓自家孩子能吃上安心菜”的心愿。
在上海,想要實現這個心愿并不復雜——在市郊找個合適的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租”下一畝三分地,請農民生態化種植,定期由快遞送菜上門即可。而且這種模式還成為上海市郊不少合作社拓展銷售方式的新舉措。
可1985年出生的金華和1984年出生的徐添祺選了一條漫長且復雜的路:自己建立一個種植基地,自己研究種植技術,并且希望把相關技術無償提供給更多的農民,幫助他們用更低的成本生產出品質更高的農產品。
這,大概就叫“情懷”吧。
跨界
金華和徐添祺各有一份體面的工作。金華大學畢業后,創辦了一家互聯網銷售公司,在垂直市場做得風生水起。徐添祺走的是一條典型的“好小囡”路線:名校畢業后,加入一家名列世界500強的食品企業,成為職業經理人。
2015年,兩個80后因業務交流相遇了。聊著聊著,發現各有蹣跚學步的孩子,最關心“給孩子吃什么”。雖然市場上生態農產品種類繁多,可兩名父親擔心魚目混珠。
金華是青浦區華新鎮人,在農村長大,對農業生產不陌生。徐添祺身處食品行業,也涉及田頭生產。兩個年輕人一合計:“要不,我們共同做一個讓孩子‘想摘就摘,想吃就吃’的基地?”
于是就有了青浦貝果果蔬專業合作社。
成立合作社的目的是讓自家孩子安心吃菜,那么就種常見的蔬果;可“怎么種”對兩個農業“菜鳥”來說,是個大問題。
好在這是兩個有著高學歷、愛學習的大學生。
查看了很多資料,又走訪了部分生產基地后,他們決定做水培蔬菜,“水培是相對成熟的技術,一是可以解決農藥化肥的問題,因為很多蟲是從土地里長出來的;二是單位面積產量高,能提高生產效率。我們有情懷做農業,但不太可能像傳統農民那樣下田種地。所以,用新技術升級種地方式,更適合我們。”
明確了研究方向,兩個年輕人說干就干,在租來的生產基地里,建立了一個小規模的實驗室,研究水培方式。
“這真是跨界,從頭學習水培技術。”兩個人搗鼓了很久,一種種水培方式試過去。一開始,他們根據現有的技術,將農作物一部分根系暴露在空氣中,一部分留在水里,農作物長勢不錯。可由于水體較薄,天熱水燙、天冷結冰,不容易控制風險。于是,他們增加了水體厚度,建立了梯田式栽培基地。可請專家看了后,有人點贊,有人提出意見:梯田式種植效率和成功率與水流速度息息相關,控制水流速度不易。
兩個80后繼續邊研究邊學習,走訪各地成熟的水培種植基地。長三角有個水培蔬菜基地規模很大,機械化程度又高,幾乎實現了全自動化生產。可一聽投資額,兩個年輕人直搖頭:“40畝地投資額超過6000萬元,普通農民承擔不了。”
就是在那個時候,原本只想著“讓自家孩子吃上安心菜”的金華和徐添祺有了一個更宏遠的計劃:“我們的基地能不能用更小的成本實現同樣的效果?這樣就能讓更多的農民用上新技術,解決農業人工貴、生產成本高的問題。”
組隊
金華找來了70后表哥王建新,請他擔任生產基地的“大主管”:“因為有了更大的目標,不能只靠我們倆小打小鬧了,要把基地做起來。”
記者覺得奇怪:為什么請表哥打理,而不是自己辭職做?
兩個80后說得很實在:“農業技術研發還是很‘燒錢’的,如果沒有本職工作,怎么反哺這些技術投入?”他們粗粗算了一下,三年來已經累計投入近900萬元。
基地里沒有辦公室,兩個年輕人弄來兩個集裝箱,簡單布置一下,就成了辦公室;加上實驗室和種植基地,合作社有模有樣。原先在工廠工作的王建新也覺得新工作有價值,“我現在可以算是‘新農民’,我們這里走的是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路線,與工廠有共同點。”
在參考了成熟基地的生產方式后,徐添祺和金華決定除了種菜,再試試青浦當地的特產草莓,“我們的目標是探索適用性更強的技術,幫助不同類型的農民。”水培蔬菜不少見,但水培瓜果很少見,也是兩個年輕人從沒研究過的領域。
一番打聽,徐添祺收到朋友轉發來的一張朋友圈截圖,赫然是水培瓜果。“誰在做這個事情?”輾轉聯系到發帖人,名字叫金琦祺,1982年出生,是江蘇蘇州一家農業科技公司的創始人,主要研究各種農業新技術,除了水培瓜果,還有物聯網等。
“這不就是我們要的技術負責人嗎?”徐添祺和金華喜出望外,趕緊聯系金琦祺。
見面后,覺得彼此都很有緣:3個人的名字有共同之處,更重要的是,對農業的感情是相似的——金琦祺大學畢業后,因為鐘情農業,成立了農業科技公司。聽說徐添祺和金華的想法后,他當即決定:做!雖然已在平湖安家,可他覺得“這個項目更有發展前景”,每天駕車往返蘇滬。
于是,3個80后和1個70后組成的新農民團隊成立了,分工明確:徐添祺和金華負責市場調查和市場拓展,金琦祺負責技術研發,王建新負責基地管理。這樣,仍有工作的徐添祺和金華不用每天前往基地關心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不過大凡周末和節假日,都能看到他們在田間的身影。有時,他們還帶上兒女。“建立這個基地最初的想法不就是為了他們嗎?”看到兒女在田間歡跑,兩位父親更覺得做農業“值”。
收獲
金琦祺的加入,讓團隊的技術研發水平又提升了一個臺階。
水培大棚里,不同生長期的生產郁郁蔥蔥:大的盡情地舒展葉片,小的才剛剛冒尖。這些天,第二批采用新技術水培種植的生菜剛剛成熟。
徐添祺指著培養槽向記者介紹:“這些都是我們自己改良的,成本比我們考察看到的那些企業都低,但效果一樣。”黃色的捕蟲板隨處可見,這是利用飛蟲對黃色的喜好而設計的生態除蟲法。金琦祺則為大棚里新設計了傳感器,可以實時、遠程監控大棚里的環境變化。不僅涉及溫度、濕度等基本指標,而且能追蹤植物“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等細分指標,從而幫助王建新更加精準地為植物調配生長環境。
除了物聯網設備 ,他們還在研究適合不同農作物的水培營養液。水培農作物可以解決傳統農業生產遇到的蟲害問題,也能節約種植面積、提高種植效率;但是,水培也有自身的短板,如果營養液調配不當或使用不當,可能導致所有農作物“全軍覆沒”。
“我們的探索才剛剛走入正軌,離理想還有一段距離。”幾個年輕人也渴望悠閑的田園生活,不過進入農業后,才發現原來“田園生活”并不是詩情畫意,而是日復一日的勞作。可是,他們并不打算退縮,“希望有一天,越來越多的人能吃上我們種的菜,能用上我們使用的技術;希望有一天,有更多的人能相信我們所相信的東西。”
事實上,這個心愿正在一點點實現。今年,采用水培技術種植的草莓成熟后,孩子們在水培基地里奔跑,看到紅彤彤的草莓,問父親:“能吃嗎?”徐添祺和金華充滿信心:“隨便摘,隨便吃。”
更多資訊
-
浦東引領區建設亟需本土創新人才,陳義漢:鼓勵科研人員“多點兼職”2022.3.9
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正式發布,賦予浦東新區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 打造引領區,人才先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 查看詳情 >
-
一家專業糧食生產經營企業啟航,目前上海規模最大生產水平最高最具完整產業鏈2021.12.28
在蘇北、東北虎林等地區,進一步拓展域外稻米自有生產基地,筑牢產品生態鏈前端。 “瀛豐五斗”“海豐”“樂惠”……這些上海本地品牌大米如今有了統一的“出品人”——光明農發集團。12月28日,距離11月5日… 查看詳情 >
-
寧德時代臨港工廠:預計明年有產出貢獻,上海高端裝備產業要破7000億元2021.12.21
《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出爐 記者從上海市經信委獲悉,《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已于近期完成編制并正式發布。《規劃》明確,到2025年,上海初步建成具全球影響力的高端裝備… 查看詳情 >
-
20年間,這家日資零售企業在華開店時間從半年縮至20天,還提出萬家店目標2021.12.15
國內零售行業正處于新一輪的變革和增長之中。 中國入世20年,也是中國零售業迎來全面對外開放的20年。20年來,外資零售商們在政策的東風下爭相搶占市場。日本羅森作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企業,門…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