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兩個80后三年里投入900萬元做農業,為什么?

來源:上觀2020.6.9

摘要:年輕人的“田園夢想”。

最初,這只是個“想讓自家孩子能吃上安心菜”的心愿。

在上海,想要實現這個心愿并不復雜——在市郊找個合適的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租”下一畝三分地,請農民生態化種植,定期由快遞送菜上門即可。而且這種模式還成為上海市郊不少合作社拓展銷售方式的新舉措。

可1985年出生的金華和1984年出生的徐添祺選了一條漫長且復雜的路:自己建立一個種植基地,自己研究種植技術,并且希望把相關技術無償提供給更多的農民,幫助他們用更低的成本生產出品質更高的農產品。

這,大概就叫“情懷”吧。

跨界

金華和徐添祺各有一份體面的工作。金華大學畢業后,創辦了一家互聯網銷售公司,在垂直市場做得風生水起。徐添祺走的是一條典型的“好小囡”路線:名校畢業后,加入一家名列世界500強的食品企業,成為職業經理人。

2015年,兩個80后因業務交流相遇了。聊著聊著,發現各有蹣跚學步的孩子,最關心“給孩子吃什么”。雖然市場上生態農產品種類繁多,可兩名父親擔心魚目混珠。

金華是青浦區華新鎮人,在農村長大,對農業生產不陌生。徐添祺身處食品行業,也涉及田頭生產。兩個年輕人一合計:“要不,我們共同做一個讓孩子‘想摘就摘,想吃就吃’的基地?”

于是就有了青浦貝果果蔬專業合作社。

成立合作社的目的是讓自家孩子安心吃菜,那么就種常見的蔬果;可“怎么種”對兩個農業“菜鳥”來說,是個大問題。

好在這是兩個有著高學歷、愛學習的大學生。

查看了很多資料,又走訪了部分生產基地后,他們決定做水培蔬菜,“水培是相對成熟的技術,一是可以解決農藥化肥的問題,因為很多蟲是從土地里長出來的;二是單位面積產量高,能提高生產效率。我們有情懷做農業,但不太可能像傳統農民那樣下田種地。所以,用新技術升級種地方式,更適合我們。”

明確了研究方向,兩個年輕人說干就干,在租來的生產基地里,建立了一個小規模的實驗室,研究水培方式。

“這真是跨界,從頭學習水培技術。”兩個人搗鼓了很久,一種種水培方式試過去。一開始,他們根據現有的技術,將農作物一部分根系暴露在空氣中,一部分留在水里,農作物長勢不錯。可由于水體較薄,天熱水燙、天冷結冰,不容易控制風險。于是,他們增加了水體厚度,建立了梯田式栽培基地。可請專家看了后,有人點贊,有人提出意見:梯田式種植效率和成功率與水流速度息息相關,控制水流速度不易。

兩個80后繼續邊研究邊學習,走訪各地成熟的水培種植基地。長三角有個水培蔬菜基地規模很大,機械化程度又高,幾乎實現了全自動化生產。可一聽投資額,兩個年輕人直搖頭:“40畝地投資額超過6000萬元,普通農民承擔不了。”

就是在那個時候,原本只想著“讓自家孩子吃上安心菜”的金華和徐添祺有了一個更宏遠的計劃:“我們的基地能不能用更小的成本實現同樣的效果?這樣就能讓更多的農民用上新技術,解決農業人工貴、生產成本高的問題。”

組隊

金華找來了70后表哥王建新,請他擔任生產基地的“大主管”:“因為有了更大的目標,不能只靠我們倆小打小鬧了,要把基地做起來。”

記者覺得奇怪:為什么請表哥打理,而不是自己辭職做?

兩個80后說得很實在:“農業技術研發還是很‘燒錢’的,如果沒有本職工作,怎么反哺這些技術投入?”他們粗粗算了一下,三年來已經累計投入近900萬元。

基地里沒有辦公室,兩個年輕人弄來兩個集裝箱,簡單布置一下,就成了辦公室;加上實驗室和種植基地,合作社有模有樣。原先在工廠工作的王建新也覺得新工作有價值,“我現在可以算是‘新農民’,我們這里走的是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路線,與工廠有共同點。”

在參考了成熟基地的生產方式后,徐添祺和金華決定除了種菜,再試試青浦當地的特產草莓,“我們的目標是探索適用性更強的技術,幫助不同類型的農民。”水培蔬菜不少見,但水培瓜果很少見,也是兩個年輕人從沒研究過的領域。

一番打聽,徐添祺收到朋友轉發來的一張朋友圈截圖,赫然是水培瓜果。“誰在做這個事情?”輾轉聯系到發帖人,名字叫金琦祺,1982年出生,是江蘇蘇州一家農業科技公司的創始人,主要研究各種農業新技術,除了水培瓜果,還有物聯網等。

“這不就是我們要的技術負責人嗎?”徐添祺和金華喜出望外,趕緊聯系金琦祺。

見面后,覺得彼此都很有緣:3個人的名字有共同之處,更重要的是,對農業的感情是相似的——金琦祺大學畢業后,因為鐘情農業,成立了農業科技公司。聽說徐添祺和金華的想法后,他當即決定:做!雖然已在平湖安家,可他覺得“這個項目更有發展前景”,每天駕車往返蘇滬。

于是,3個80后和1個70后組成的新農民團隊成立了,分工明確:徐添祺和金華負責市場調查和市場拓展,金琦祺負責技術研發,王建新負責基地管理。這樣,仍有工作的徐添祺和金華不用每天前往基地關心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不過大凡周末和節假日,都能看到他們在田間的身影。有時,他們還帶上兒女。“建立這個基地最初的想法不就是為了他們嗎?”看到兒女在田間歡跑,兩位父親更覺得做農業“值”。

收獲

金琦祺的加入,讓團隊的技術研發水平又提升了一個臺階。

水培大棚里,不同生長期的生產郁郁蔥蔥:大的盡情地舒展葉片,小的才剛剛冒尖。這些天,第二批采用新技術水培種植的生菜剛剛成熟。

徐添祺指著培養槽向記者介紹:“這些都是我們自己改良的,成本比我們考察看到的那些企業都低,但效果一樣。”黃色的捕蟲板隨處可見,這是利用飛蟲對黃色的喜好而設計的生態除蟲法。金琦祺則為大棚里新設計了傳感器,可以實時、遠程監控大棚里的環境變化。不僅涉及溫度、濕度等基本指標,而且能追蹤植物“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等細分指標,從而幫助王建新更加精準地為植物調配生長環境。

除了物聯網設備 ,他們還在研究適合不同農作物的水培營養液。水培農作物可以解決傳統農業生產遇到的蟲害問題,也能節約種植面積、提高種植效率;但是,水培也有自身的短板,如果營養液調配不當或使用不當,可能導致所有農作物“全軍覆沒”。

“我們的探索才剛剛走入正軌,離理想還有一段距離。”幾個年輕人也渴望悠閑的田園生活,不過進入農業后,才發現原來“田園生活”并不是詩情畫意,而是日復一日的勞作。可是,他們并不打算退縮,“希望有一天,越來越多的人能吃上我們種的菜,能用上我們使用的技術;希望有一天,有更多的人能相信我們所相信的東西。”

事實上,這個心愿正在一點點實現。今年,采用水培技術種植的草莓成熟后,孩子們在水培基地里奔跑,看到紅彤彤的草莓,問父親:“能吃嗎?”徐添祺和金華充滿信心:“隨便摘,隨便吃。”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