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雙一流的“大海洋”,前浪后浪奔涌“環交大”,新平臺泊入“大零號灣”
來源:上觀2020.6.18

“雙一流”建設高校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讓“環交大”的“大環”進一步外溢,前浪后浪在“大灣區”奔涌而來。
6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大海洋科研創新平臺及產業化基地”落戶閔行開發區。5年前的今天,“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在此啟動;5年后的今天,上海交大、閔行區政府、地產集團在這個首批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的基礎上,合作共建 “大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及“大海洋科研創新平臺”。
2019年12月2日,上海市委主要領導等來到上海交大調研表示,上海交大要為上海強化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在基礎理論突破上跑出“最先一公里”和在創新成果轉化中跑好“最后一公里”。
截至去年年底,零號灣在孵項目總數超過630項、在孵化企業超過470家、項目融資總額超過 12億元、獲投融資企業超過40家。另有100多位創業導師、91位創投導師、48位法律顧問提供相應服務,“小零號灣”創新創業園區初現規模效應,初步建成雙創生態體系,成為上海南部科創中心建設重心之一。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大零號灣”將實施功能開發、產業開發、形態開發等三大核心開發,緊緊依托上海交大、華東師大,推進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打造醫療機器人、人工智能、海洋裝備、新材料等四大主導高科技產業,并建設組團化的全球科研創新區、新興產業引領區、現代商業與文創教育服務區、高品質國際生活社區4個功能區,實現各功能區在產業、功能、布局、形態上的交織配套、交互融合和集合發展。
據悉,為進一步服務海洋強國戰略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上海交通大學制定“大海洋”專項戰略,2020年3月正式成立海洋裝備研究院。海洋裝備研究院以教育部深海重載作業集成攻關大平臺為依托,對標國家實驗室建設的要求,同時實施“深藍計劃”主動謀劃海洋科技創新,為海洋裝備領域自主創新提供源頭供給。
新研究院按照“三步走”發展規劃,到2022年,依托閔行開發區文井路基地探索產學研工科新特區、新模式,建成海洋裝備戰略新興產業創新基地。到2025年,建成上海海洋裝備研究中心,成為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重要單元。到2030年, 作為主體之一承建海洋領域國家實驗室,成為國際海洋研究的杰出人才聚集地。
今天,海洋裝備研究院首批遴選了深海重載作業裝備研究中心、船艦裝備可靠性評估與智能診斷研究中心、海洋智能信息技術與系統裝備研究院、焊接與激光制造研究中心、水下專用特種裝備研究中心等來自校內多個院系的9個團隊入駐閔行開發區“大零號灣”,以國家重大任務為抓手開展集成攻關。
與此同時,上海交大海洋裝備研究院、教育部深海重載作業裝備集成攻關大平臺、國家大學科技園(閔行開發區基地)、科技創新與成果產業化基地、上海交大-閔行開發區產學研創新合作中心均告設立。
更多資訊
-
優化創新生態,“孵化”創業夢想!張江努力助推初創企業成長為“參天大樹”2023.6.19
“張江集聚了各類高新技術行業,很多企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充滿著奮斗氣息。”疊境數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張朝華日前對記者說,張江科學城正日新月異變化著,他見證了一個個產業園區的崛起、一家家科研機構… 查看詳情 >
-
老廠房變身創新城市空間,上海舊改展“定海之窗”開幕2023.5.26
昔日的廢棄廠房經過社區規劃師改造后完成“華麗轉身”,成為城市創新空間、社區歷史的展示窗口。5月25日,楊浦區2023年度“大家微講堂”定海專場在全新面向公眾開放的“定海人家”展廳舉行。 本期“大家微講… 查看詳情 >
-
中國野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如今,“功能花卉開發”將成新賽道2023.5.25
我國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也是世界最大的花卉生產國…… “中國野生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但如今,我國花卉種業發展嚴重滯后,月季、百合等主要商業花卉品種90%以上依賴進口……” 記者從近日在滬舉… 查看詳情 >
-
養蟾蜍,種繡球……上海這座原生態小島上,鄉村“新經濟”如火如荼2023.5.24
農村小島也有鄉村“新經濟”。 說起鄉村養殖業,養雞鴨牛羊、養魚蝦蟹貝都屢見不鮮,可你見過養蟾蜍嗎?數百萬只蟾蜍在養殖基地內蹦跳,場景頗為震撼。再說鄉村種植業,種菜、種果樹乃至培育菌菇都司空見慣,但在鄉…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