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類一年成績單出爐,“新時尚”還可以更時尚
來源:上觀2020.7.2

上海生活垃圾依法強制分類一年之際,一串數據出爐:今年6月上半月,上海可回收物回收量、有害垃圾分出量、濕垃圾分出量同比分別增加71%、11.2倍、38%,干垃圾處置量則同比下降了19.7%。
對過去365個日夜所有踐行“新時尚”的上海市民而言,生活垃圾的“三增一減”是最擲地有聲的肯定——他們付出了時間、精力,貢獻了熱情、智慧,讓四類垃圾彼此劃清了界限,干垃圾桶“一桶獨大”從此成為歷史。更振奮人心的是,自上世紀90年代初探索垃圾分類以來,上海在過去這一年取得的成績,前所未有。
回望這一年,上海垃圾分類的巨大進步,關鍵在于切中了“全民參與”這一核心,而驅動這一核心的兩大關鍵詞是“法治”與“閉環”。
在法治上,經過半年“緩沖”,《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于去年7月1日施行,將垃圾分類這一新時尚正式納入法治框架,直擊20多年來垃圾分類裹足不前的癥結——“只有軟約束,沒有強制力”。
縱觀國際上探索垃圾分類取得成就的城市,無一例外都采取了強勢手段。正是這股強大的外部壓力,使垃圾分類得到了空前的關注與重視,成為全民參與分類的外因。
參與分類的內因,則來自對垃圾分類的理解與認同。
早在去年3月,上海就出臺并實施了《關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實施方案》,提出到今年年底,基本建成全市推進、標準完善、能力充分、運行精細、實效彰顯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全程管理體系。
題中之義,就是建設并展示一個真實的“閉環”,讓人們相信垃圾會“一分到底”,努力不會白費,進而在所有人心中“種”下對垃圾分類的理解與認同。
實際上,建全程分類體系的“閉環”易,建價值認同的“閉環”難,只有用新時尚的方式,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將全程分類體系的“閉環”娓娓道來,才能在這個時代取得共情。
于是,我們在小區看到上海阿姨玩起了垃圾分類說唱,別人一聽就“拎得清”;上海爺叔專注發明,用巧手造出了濕垃圾破袋“神器”。在中端,垃圾車“穿”上貼有分類標簽的外衣,接受監督,還裝上降噪設備控制“大嗓門”,改進內艙結構鎖住“跑冒滴漏”。在末端,濕垃圾廠講起了平均一戶居民一周濕垃圾能發1度電的故事;“兩網融合”場站變魔術,把社區收來的破爛變成居民身邊的創意雕塑……環境整潔了、生活健康了、社區和諧了,那么多美好近在眼前,居民的分類意識自然而然被喚醒。
然而,垃圾分類涉及生活理念的轉變、生活習慣的養成,折射著社會文明程度和城市管理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俯身探究,毋庸諱言,上海在垃圾分類上仍有短板。
從源頭來看,垃圾分類的準確率雖有很大提升,但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在單位和公共場所尤其如此。社區中,發揮重要的指導、監督作用的志愿者隊伍,正遭遇平均年齡較高、環境條件艱苦、志愿服務時間與作息沖突等問題的挑戰。有一些小區,至今仍存在定時定點“一刀切”的問題。
在收運端,部分垃圾車的形象和表現仍不盡如人意,甚至令居民反感;可回收物收運體系方面,用地緊張、物流成本高、遭“鈴鐺軍”低價競爭、可回收物出路不穩定等痛點問題,仍未徹底解決。
而在處置終端,設施建設的步伐,似乎還暫時“跑”不過源頭分類的提升步伐。今年,上海計劃新增濕垃圾集中處置能力1450噸/日,濕垃圾就地處理能力500噸/日,使濕垃圾處理總能力達到7000噸/日,但對比今年5月和6月不低于9600噸/日的濕垃圾分出量,現階段還做不到濕垃圾的完全資源化處置。面對2020年底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達到3.28萬噸/日以上的迫切目標,一些末端處置項目還在用地、環保、鄰避效應等問題中掙扎……
看清眼前的挑戰,就能明白,垃圾分類遠未到放松的時候。讓新時尚徹底融入這座城市,高強度投入的“攻堅戰”已轉為常態長效制度化的“持久戰”。在這一點上,上海從不缺勇氣、溫情與智慧。過去一年,垃圾分類已成為高標準的社會治理支點。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大背景下,持之以恒,加力提質,這一“新時尚”在上海完全可以更時尚。
更多資訊
-
優化創新生態,“孵化”創業夢想!張江努力助推初創企業成長為“參天大樹”2023.6.19
“張江集聚了各類高新技術行業,很多企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充滿著奮斗氣息。”疊境數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張朝華日前對記者說,張江科學城正日新月異變化著,他見證了一個個產業園區的崛起、一家家科研機構… 查看詳情 >
-
老廠房變身創新城市空間,上海舊改展“定海之窗”開幕2023.5.26
昔日的廢棄廠房經過社區規劃師改造后完成“華麗轉身”,成為城市創新空間、社區歷史的展示窗口。5月25日,楊浦區2023年度“大家微講堂”定海專場在全新面向公眾開放的“定海人家”展廳舉行。 本期“大家微講… 查看詳情 >
-
中國野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如今,“功能花卉開發”將成新賽道2023.5.25
我國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也是世界最大的花卉生產國…… “中國野生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但如今,我國花卉種業發展嚴重滯后,月季、百合等主要商業花卉品種90%以上依賴進口……” 記者從近日在滬舉… 查看詳情 >
-
養蟾蜍,種繡球……上海這座原生態小島上,鄉村“新經濟”如火如荼2023.5.24
農村小島也有鄉村“新經濟”。 說起鄉村養殖業,養雞鴨牛羊、養魚蝦蟹貝都屢見不鮮,可你見過養蟾蜍嗎?數百萬只蟾蜍在養殖基地內蹦跳,場景頗為震撼。再說鄉村種植業,種菜、種果樹乃至培育菌菇都司空見慣,但在鄉…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