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朋友圈的這種微商產品常賣空,不討人嫌有生意經

來源:上觀2020.8.28

摘要:農民做微商。

“這桃除了丑點沒有任何缺點,很好吃,桃味十足,香甜可口,明天一早采摘,需要下單!”“四年等一回的藍莓月餅來了,藍莓選自自己基地,今天開始接受預定,歡迎老板們砸單!”……

今年以來,做微商的上海農民多了,隔三差五,朋友圈里就會有最新上市的農產品介紹。農民微商的介紹不太讓人反感,因為展示的既有實實在在的產品,又有接地氣的生產故事。

所見即所得

金山區德昕果蔬農莊的徐莉萍幾乎每天都會發圖文并茂的“微商版”文案:“為什么水果店翠冠梨2元多一斤,上海各大農場的翠冠梨可以賣到80至120元一箱,因為農場只賣正宗翠冠梨,有機肥綠色種植,口感細膩無渣、脆甜多汁。”“醉金香(記者注:葡萄品種),也叫茉莉香,自然成熟的醉金香果皮呈黃綠色,混合著淡淡的玫瑰與奶油的香味,有機種植無澀味,口感極佳。”“金山皇母蟠桃,產量有限,路邊出現不少來自批發市場的外地蟠桃假冒金山蟠桃,所以大家購買時一定要認準這個黑肚臍……”

這些文案和圖片是農莊工作人員自己拍攝和撰寫的,講究的是“所見即所得”。浦東新區張磊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磊原本沒想做微商,只是喜歡在朋友圈發短視頻:一段有很多小鴨子的視頻,文字說明是“果園除草,以后全靠寶寶們了”;下地采梨能拍視頻,因為“采梨了,個大,甘甜”;打包好等待發貨的農產品也成視頻主角,加注“忙碌了一天,新鮮到家”……這些視頻讓他成為“準微商”,朋友圈里的熟人半熟人點名要下單。

張磊想了想原因,覺得主要是靠“真實”,“我家的產品70%賣給散客,其中大部分是回頭客,有些住在合作社附近的居民能看到我們怎么種,所以相信我們;現在有了短視頻,就算一直網購的客人也能看到基地現場,信任感更強。”

記者也發現,“真實”是農民微商很看重的特點,照片和短視頻可能不完美,但必須是當年當季自家地里的。如果看到別人發布虛假信息,農民會毫不客氣地指出。今年上海梅雨天時間較長,水蜜桃普遍沒有往年甜,以往甜度超過14度,今年在11度至12度。有經銷商在朋友圈曬出水蜜桃甜度15.6的照片,立刻引來其他農民質疑:“這是今年的桃子?快爛了才有這個甜度吧?”“全市同在一片天,今年誰家的桃子可以達到15.6度?用甜蜜素了?”“這照片好像是我家去年的,是不是搞錯了?”沒多久,經銷商刪了照片,并道歉說:“不好意思搞錯了,我讓員工拍照,結果他上網找了一張。”農民毫不客氣地批評:“你這不是做農業。”

不怕農產品不完美

農民做微商,還有一個特點:不怕不完美。絕大多數微商給出的文案都是展現產品多么完美,但農民不一樣,敢于推薦有瑕疵的產品,“有的農產品只是外表看起來不好看,品質還是很好的。通過朋友圈,我們有了向消費者解釋的機會。”

松江區吾舍農場李冰給自家黃桃起名“鐘無鹽桃”,自稱“這是一顆有故事有內涵的桃子”:“我很丑,我不止溫柔,我很甜很甜。桃中‘鐘無鹽’,丑在外表,美在心,斑點是露水親吻過的痕跡,皺皮是陽光頒發的勛章,裂口是甜蜜多汁的象征,丑若無鹽亦美似無鹽,粗糙的外皮不過是天妒美味的偽裝,每一顆隱藏的內心,都是無可比擬的饕餮。無法取悅你的眼睛,就讓我取悅你的舌尖吧。”

這是借用被稱為“四大丑女”之一、齊宣王之妻鐘離無鹽的故事,因為吾舍農場的黃桃為無套袋露天種植,表皮因直接面對露水、陽光,會產生瑕疵。李冰在推銷時并不回避這些,但文案會配上現場采摘和切片的照片,展示“鐘無鹽桃”的內在。這一文案果真在朋友圈吸引不少買家。8月25日,她高興地在朋友圈宣布,美味的“鐘無鹽桃”已全部銷售完畢。

徐莉萍也覺得,做“微商”能更全面地介紹產品,讓大家知道不同品種的特點,哪怕有瑕疵的產品,同樣“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今年,他們基地也有一部分黃桃變成了“花臉桃”,“我們是套袋露地種植,8月初受臺風‘黑格比’影響,有部分套袋破損了,使得一些桃子表皮顏色不好看,有像泥土一樣的斑,但這不影響口感。花臉桃熟度高,不能發快遞,對講究實惠卻不在乎外表的消費者來說,是很好的選擇,我們就通過朋友圈,邀請企業或社區團購。”如此介紹效果不錯,截至8月27日,“花臉桃”全部售出。

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農民做微商,訂單不少,但后續服務不容易。微商的訂單比較分散,農民必須收集整理后再一一發貨,人力成本很高。很多合作社為了把微商做好,設置了專門的崗位進行訂單整理和發貨。可即便繁瑣,農民仍舊熱情不低。為什么?

“要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多位農民向記者表達了類似的意思。按照以往的銷售模式,農產品產出后,大部分通過經銷商或批發市場進入零售市場,如果農民能對接到餐飲企業或企事業食堂等,已經算比較理想的“大客戶”了。不過,在這些方式中,定價權往往由經銷商和采購商決定。

這些年,農民發現,要提高產品定價,尤其是想實現“優質優價”,還得主動出擊。微商也是主動出擊的方式之一。

袁媛(化名)是浦東新區一家合作社的負責人,合作社有多款水果入選知名新零售平臺的采購目錄,并且合作了好幾年;但今年,合作社與該平臺終止了合作關系,“不同新零售平臺之間的‘價格戰’很厲害,會波及到我們農民。舉個例子,我們這正宗的8424西瓜生產成本每只超過50元,但平臺要求零售價不能超過50元;葡萄每500克生產成本超過10元,但平臺的采購價只有一半。這怎么做?進入新零售平臺有名氣,但‘虧本賺吆喝’做不久。”今年,合作社工作人員做微商,再配合合作社自己的公眾號、小程序,以及老客戶的口口相傳,合作社的生意照樣做得風生水起,“產品怎么種、購買之后有什么問題,我們都能直接答復。口碑高了,收入也高了。”

同時,微商讓農民有機會抱團發展。

80后農民殷煜韡是金山區煜海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在他的朋友圈里,各類農業生產信息文字介紹不多,短視頻不少,切開的西瓜、新引入的農用無人機、正在田里耕作的拖拉機等,都是主角。他最愛用的表情符號是一個勾起來的手指,傳遞著“來來來”的味道:5月,他吆喝金山特產小皇冠西瓜,“所有的瓜都為你采,就等著你們的到來,表情符號【勾手指】”;6月,多了亭林雪瓜、葡萄、粽子,標注“總有一款適合你”;7月,他推薦了一個直播入口小程序,因為那天是全市范圍的農民直播大賽,“金山味道”組隊參與;8月初,他發了一張養雞場的照片,“廊下鎮南塘村阿東家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圈存的11萬只雞受淹,現低價出售……”

殷煜韡告訴記者,在他介紹的產品中,既有自家基地的,也有來自周邊合作社的,他很愿意替鄉親們吆喝,“我是年輕人,又是黨員,我們年輕人比較熟悉朋友圈、社交營銷這些新事物,所以除了賣自家的產品,也想借助互聯網告訴大家新農村是什么樣子的,好品質的農產品是從哪里來的,幫助更多的鄉親觸網發展。”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