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個海歸小伙子一頭扎進水稻田后,要去全國比賽了
來源:上觀2020.9.4

本文由浦東新區素園家庭農場負責人沈超口述,任翀采訪整理
我叫沈超,80后,是浦東新區素園家庭農場的負責人,也是上海郊區不太常見的80后新農人。要問我為什么做農業,既是因為情懷,更是因為鄉村振興的大背景鼓勵了我,生態種養等新理念為我們贏得了一展身手的舞臺,也成倍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我們農場最大的特色是“合鴨農法”。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一邊種稻一邊養鴨,利用鴨子的習性,代替農藥和化肥,解決稻田雜草、病蟲害等問題。這樣,水稻實現綠色生態種植,鴨子能在散養環境中自然成長,一舉兩得。
“合鴨農法”是我在日本學習的。2014年之前,我在日本神戶留學,不過是工商管理方向。學校在市郊,周邊有不少農場,日本農場的精細化管理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014年畢業回國后,我專業對口地加入一家日資貿易公司。可能是因為從小在農村長大,我對農村很有感情。2015年發現,通過土地流轉能建立家庭農場,日本的同學又介紹說可以去日本學習農業生產技術,我覺得不論是政策環境還是個人興趣,農業對我的吸引力比貿易企業更大,決定辭職干農業。
在同學的牽線搭橋下,我去日本福岡向農學博士古野隆雄老先生學習合鴨農法。合鴨農法在日本已經實踐了幾十年,比較成熟,它與稻田養鴨一脈相承,提倡生態化種養,也比較符合上海發展都市精品農業的方向。我作為年輕的新農人,希望改變傳統農業的粗放型生產方式,也希望為市場提供綠色健康的農產品。況且,合鴨農法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故事性,衍生空間大,有利于打造品牌文化,所以被我一眼相中。
從2016年開始,我們160畝的家庭農場開始實踐合鴨農法。我們一年會種兩季作物,分別是水稻和水果玉米;也會放養兩批鴨子,每批大約六七百只。在水稻收割之后、玉米栽培之前的時間段,我們還會種植一些綠肥。這樣,不僅能在經濟效益上提升單位土地收入,而且利于土壤肥力恢復。
合鴨農法說起來簡單,真正實踐時還有很多細節要注意。比如,得按時間對雛鴨和稻田進行觀察和照顧,推動鴨子順利入田并除草除蟲。實踐之初,發生過意外。我曾連續幾個小時泡在田里打撈幾百只小鴨子。因為小鴨子的羽毛油性不夠,下水不恰當容易沾毛,會淹死。好在經過這些年的摸索,我對鴨子的生長習性已經掌握得比較充分,知道什么時候放鴨子進田最合適了。
雖然有波折,但這些年的探索恰恰體現了合鴨農法的核心:總結歸納人、鴨、水稻的關系,讓鴨子和水稻更好地相處并工作,自然成長。
生態種養的效果很明顯。與普通種植方式相比,每畝稻田可省去化肥60千克、農藥100克,減量100%。鴨子365天生活在田里,產出的鴨糞能為每畝田增加470千克有機肥。同時,水稻田基本不需要排水,每畝可減少灌水3至4次,能耗降低至少30至40%。
經濟效應也很明顯。每年每畝養鴨收入約6000元,玉米收入約4500元,水稻收入約5000元,總計畝產效益為1.55萬元,大約是其他生態種養方式的2至3倍。相關產品在上海市場也很受歡迎,農場打出了“優禾素園”品牌,90%以上的產品通過微信朋友圈、社區團購銷售,復購率很高。
除了種稻養鴨外,農場還申請并獲得了兩項實用新型專利。這讓我覺得做新型農民很自豪,農業的技術含量一點也不低。
務農5年多來,我深深感受到,在上海做農業的政策環境很好,都市農業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在增加。現在,我們核心團隊已經有3個人,都是80后。我主要負責農場的日常運營和生產技術管理,有多年高端定制旅游工作經歷的凌曉丹負責農場的市場營銷,在ERP系統和軟件開發上有經驗的富豪負責技術支持和系統開發。
我們把家庭農場當做創業項目,做了不少規劃。比如,在今年秋天水稻豐收的日子,我們想先邀請老客戶帶孩子來田地里看一看,把農業生產與農事體驗、科普教育結合起來。我們還想圍繞農場做IP開發,賦予產品和品牌文化內涵。同時,我們計劃開發設計一套生態農業ERP系統,用現代化的方式進行人員、生產、銷售管理,降低生產成本,且更好地獲取客戶需求并滿足市場需要。
一個鼓舞我們的好消息是,當我們把現在的探索成果和對未來的規劃向農業農村部門介紹后,被推薦參加了上海市農村創新創業大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即將代表上海農民參加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大賽。
不論能否在全國獲獎,我都對未來充滿信心,因為根據目前的發展情況,我們今年的收入預計能達到250萬元,利潤125萬元,帶動8人就業。明年,我們計劃擴大農場規模,增至300畝,預計年收入480萬元,利潤240萬元,帶動就業15人。這些數字說明,年輕人在上海做農業能一步一步發展壯大。
更多資訊
-
浦東引領區建設亟需本土創新人才,陳義漢:鼓勵科研人員“多點兼職”2022.3.9
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正式發布,賦予浦東新區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 打造引領區,人才先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 查看詳情 >
-
一家專業糧食生產經營企業啟航,目前上海規模最大生產水平最高最具完整產業鏈2021.12.28
在蘇北、東北虎林等地區,進一步拓展域外稻米自有生產基地,筑牢產品生態鏈前端。 “瀛豐五斗”“海豐”“樂惠”……這些上海本地品牌大米如今有了統一的“出品人”——光明農發集團。12月28日,距離11月5日… 查看詳情 >
-
寧德時代臨港工廠:預計明年有產出貢獻,上海高端裝備產業要破7000億元2021.12.21
《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出爐 記者從上海市經信委獲悉,《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已于近期完成編制并正式發布。《規劃》明確,到2025年,上海初步建成具全球影響力的高端裝備… 查看詳情 >
-
20年間,這家日資零售企業在華開店時間從半年縮至20天,還提出萬家店目標2021.12.15
國內零售行業正處于新一輪的變革和增長之中。 中國入世20年,也是中國零售業迎來全面對外開放的20年。20年來,外資零售商們在政策的東風下爭相搶占市場。日本羅森作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企業,門…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