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滬產新船交付,燃料艙里能裝下自由女神像,法國船王之子為它冠以父親名字

來源:上觀2020.9.22

摘要:這艘全球首制船,從概念形成之初,就緊扣著世界航運業變革的風口。

2018年6月,81歲的一代船王法國人雅克·薩德去世。兩年多后的今天,身處法國馬賽,雅克之子、達飛海運集團董事長魯道夫·薩德通過視頻仔細觀察停靠在上海長興島的“海上巨無霸”,他宣布,將用其父親、達飛集團創始人的名字命名這艘意義非凡的新船:“達飛雅克·薩德”號。

一個名字背后,這艘比世界上最大航母還要長60多米的集裝箱船,寄托著中法兩國造船業、航運業的厚望。它也是疫情沖擊下,全球造船業變革風口上,廣受關注的焦點。

“達飛雅克·薩德”號是全球第一艘23000標準箱的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由中船集團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滬東中華造船公司負責建造,從設計到建造、交付,均在上海完成。

新船的最大特點就是能用液化天然氣(LNG)作為動力,船上安裝了一顆獨一無二的“綠色心臟”——1.86萬立方米的MKⅢ薄膜式燃料艙。1.86萬立方米有多大?建造方介紹,如果將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從基座上拆下來,可以完整地裝進這顆“心臟”里。

經過艱苦的努力,滬東中華在該船MARKⅢ型薄膜燃料艙建造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次層粘連聲音試驗實現“零漏點”、主層不銹鋼薄膜一次焊接少于3個漏點。全球領先的LNG存儲貨艙研制商法國GTT公司表示,首次建造該型艙,就取得如此優異成績,標志著滬東中華已成功掌握了核心技術,成為造船業唯一能同時建造MARK Ⅲ型、NO.96型二型薄膜艙的船企,建造能力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通過這個“超級工程”,在零下163℃的超低溫下,液化天然氣體積比其氣態體積縮小620倍。航行中,1.86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可以穩定地轉化為動力,確保這艘比世界最大航母還長60米的“海上巨無霸”航行2萬多海里,輕松覆蓋一次歐洲到遠東的往返航程,接近于沿赤道繞行地球一圈。與傳統燃油集裝箱船相比,它能減少20%的碳、85%的氮氧化物和99%的硫排放,滿足全球最嚴格的排放標準。

這艘全球首制船,從概念形成之初,就緊扣著世界航運業變革的風口。國際海事事組織(IMO)的環保規定要求,到2025年,船舶排放要在2008年的水平上減少30%以上,并設定了到2030年減排40%和2050年減排70%的目標。中法兩國造船業和航運業,對環境保護尤為關注。此前魯道夫·薩德就曾宣布,達飛集團旗下船隊將不再使用北極航線,并優先考慮液化天然氣作為動力。三年前達飛與中船集團簽訂了9艘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訂單,就是向新能源動力轉型的重要標志。

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一度沖擊國際貿易,但國際社會對生態環保的共識不減反增。今年年初正式生效的國際海事組織新規中,將船用燃料含硫上限從3.5%下調至0.5%。有國際能源巨頭近期預測,到2030年,使用天然氣燃料的船舶數量預計將增加一倍以上,從目前的不足400艘增至1000多艘。

疫情發生后,達飛集團對上海建造的新船高度關注。滬東中華為按時交船,春節后克服重重困難第一時間復工復產,按照今年5月底交船的目標,中法雙方緊密配合,全力沖刺。達飛派駐上海的27名船東代表中,15人整個疫情期間都沒有回國。

疫情全球蔓延后,全球港口接二連三關閉,航運企業一度紛紛停工停產。達飛集團與中船集團滬東中華等方面協商一致,調整計劃,根據市場實際情況,將交船時間延后到9月份。“疫情初期法方和我們一起同舟共濟,克服困難;后來我們則配合船東方需求,延后交付,幫助對方避免因長時間停泊船只產生的損失。”滬東中華造船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第三季度以來,全球航運業逐步復蘇,造船業新一輪競爭隨之展開。就在上周,韓國現代三湖重工向新加坡船東交付了全球首艘超大型液化天然氣集裝箱船。盡管交付時間早了一周,但韓國方面建造的液化天然氣集裝箱船為14.8萬標準箱,其核心薄膜燃料艙也只有1.2萬立方米,外觀就比上海制造的“達飛雅克·薩德”號小了一大圈。從環保角度看,23萬標準箱的液化天然氣船節能減排效果更為明顯,經濟性和運營效率也更高。“正是其出色的綠色環保、高效節能,23萬標準箱液化天然氣船正引領行業變革,成為世界各大班輪公司新船訂造的風向標。”航運業專家表示。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