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從一個黑色“小魔盒”看上海工業互聯網變革

來源:上觀2021.4.11

工業互聯網給制造業帶來怎樣的改變?

上海柴油機公司“老師傅”們的不信“邪”,被一個小小的黑色“魔盒”徹底折服了。自今年初,制造部E車間的數十臺加工中心嵌入上海工業互聯網平臺——“智能云科”的iSESOL BOX系統(魔盒)后,車間的日產能提升了7%以上。

變化是如何發生的?原來,這個巴掌大的魔盒通過對機床數據的“邊緣計算”,可對上柴E系列大功率發動機零部件生產實現毫秒級反饋,實時優化進刀量、最佳轉速等核心參數。老師傅們再也不用守著機床被動調節參數了。以前,一把刀具最大效能是加工120個零件,現在可提升至130個,加工精度也更高了。

這正是工業互聯網帶來的改變。

讓設備開口說話

當前,一場席卷中國制造業的變革——工業互聯網正持續升溫。從2018“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今年提出要發展工業互聯網,搭建更多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工業互聯網”已連續四年寫入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國家層面對工業互聯網的重視可見一斑。

從兩化融合、物聯網、智能制造到工業4.0,這些年眼花繚亂的概念層出不窮,有人不禁要問,究竟何為工業互聯網?其實,這些概念萬變不離其宗,關鍵詞無外乎“數字化”。

上海這座嗅覺敏銳的國際前沿城市,結合自身制造業和互聯網領域的雙重優勢,早在2018年7月13日就在全市層面召開首次工業互聯網工作推進大會,正式發布《上海市工業互聯網產業創新工程實施方案》,率先吹響爭創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創新示范城市的號角。

智能云科就是這股潮流中的試水者。

成立伊始,智能云科就專注于機床這一制造業“母機”,創新提出“智能終端+工業互聯+云服務”模式,希望中國裝備變得更聰明。在位于楊浦長陽創谷1號樓的智能云科辦公室,雖然看不到任何一臺運轉的機器,但近百位工程師在電腦端卻可實時連線遍布全國171個城市、3000多家企業的3萬多臺機床。

談及市場上各種標榜工業互聯網概念的企業,智能云科總經理朱志浩認為不必過多在意。“工業互聯網的范疇很大,鏈條很長,在供應鏈端實現智能采購、數字化采購的,也不應將其排斥在外。從宏觀角度看,只要是有利于企業數字化進程發展,給產業帶來改變的,都應歸入其中,不用刻意劃定邊界。”某種意義上,它是工業的一種新的生產、協作和互動方式。哪怕是做財務軟件,能把各家的資金、金融、供應鏈帶動起來,服務于工業、有利于工業能力提升,都是大的工業互聯網概念。

只不過,智能云科觸及的是工業互聯網的核心制造環節,實現人、機器、數據的互聯,而這是制造業借助工業互聯網轉型升級的基石。

回到上柴車間的實踐,老師傅們為何從懷疑到搶著用,直呼工業互聯網“真香”?

關鍵是實現了設備自己開口說話,它們不再是硬邦邦的機器。一天,車間師傅突然發現一臺機床“魔盒”上有個紅燈不停閃爍,打開魔盒內嵌入的“機床體檢APP”一看,發出了刀片裂紋預警。經過拆解并仔細比對,一處不易覺察的小裂縫映入眼前。若沒有及時發現,很可能一批產品都要追溯。

而通過“魔盒”對機床數據的云端上傳,更可對車間內機床的整體運行實時監控,只要看看后臺的趨勢圖、比例圖,就能第一時間獲悉設備運行效率和健康狀況。

向生產管理進階

要想讓讀取設備上的數據并能實時分析,并非易事。

魔盒內蘊藏的是智能云科基于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iPORT通訊協議,可連接超過400種以上設備通訊協議,不但兼容國產機床,也能兼容發那科、西門子等主流數控機床。“不僅如此,通過嵌入提能增效APP等工業軟件,在邊緣端實時數據交互,優化設備運轉模式,更能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朱志浩說。更進一步,當“魔盒”匯集的數據足夠大,可反饋至裝備售后市場,為裝備預測性維護和改進創新提供數據基礎。

實現設備管理,聽到機器的呼吸、心跳,從而判斷發電機是否需要維修,部件是否需要更換,這只是工業物聯網的初級階段,生產管理才是發展方向。智能云科的另一個殺手锏iSESOL WIS(工廠數字化制造運營系統),可配合“魔盒”,協助企業實現車間的信息化、數字化管理。車間有多少設備在干活、生產效率幾何,有多少設備在閑置,訂單的派工、發料、生產、質檢、物流等流程在WIS的看板上一目了然。

智能云科這類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崛起是上海工業互聯網變革的縮影。根據“工賦上海”三年行動計劃,上海將建設20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如果說智能云科是以第三方賦能者的角色,推進企業工業互聯網進程;那么,上海還有一股企業自建平臺的探索。

上海電氣的“星云智匯”工業互聯網平臺最為典型。

上海電氣有四十余種企業門類,工業互聯網讓企業找到了轉型的接口。早在2007年,下屬三菱電梯開始組建電梯物聯網系統,實現了電梯運行狀態動態監測和遠程診斷;2017年,上海電氣電站集團建設火電、燃機遠程診斷系統,推出“Ellumix”平臺,實現了電站設備運行監控和健康管理。

然而,上海電氣整個集團有300多家企業,如果每個企業、每個行業都由自己探索工業互聯網建設,對于集團來說很不劃算。2019年,上海電氣全集團統一的“星云匯智”平臺誕生。上海電氣數科公司總經理程艷表示,星云匯智加速推動著集團內產品、生產、服務、管理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已形成風電智能運維、火電遠程運維、機床維保、儲能電池、分布式能源等行業解決方案。譬如,接入“星云智匯”的風力發電機組,2020年減少了運維人員20%的工作量。

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就為了做平臺而做平臺,是沒有意義的,最終指向一定是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基于“星云智匯”工業互聯網平臺,上海電氣數科公司正打造不同行業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對外輸出方案,同時把工業互聯網的流量轉化為備品備件、技術改造、智慧供應鏈業務的訂單,拉動著服務型制造業務的快速增長。

做好領跑者角色

隨著上海電氣、寶信、中微、海爾Cosmo等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崛起,上海先行者的腳步正在進一步加快。

去年11月,十一屆市委十次全會提出,上海要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上海搶抓先機,迅即啟動“工賦上海”工業互聯網新三年行動計劃。緊隨其后,上海召開2021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促經濟數字化轉型大會,對經濟數字化轉型全面動員。上海市工業互聯網協會則聯合工業領域的15個社會組織和280余家企業,共同發起《工業互聯網促數字化轉型聯合倡議》,共建數字經濟新生態,為上海工業新的十年賦能。

在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看來,上海全面推進城市經濟、生活、治理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是經濟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著力點。通過向下“聯設備”、向上“接應用”、平臺“建模型、優算法”,可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資源優化配置和價值倍增。

數據顯示,2020年上海在實施“工賦上海”行動中,加快培育新主體,已培育涵蓋網絡、平臺、安全等39個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打造了15個具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帶動12萬中小企業上平臺,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推動以電子信息、鋼鐵化工、裝備制造與汽車、航天航空等為代表的重點領域530多家企業創新轉型,平均降本8.4%、提質1.95%、增效7.83%。

如今,5G、人工智能技術日益成熟,有了這些新技術的加持,未來上海工業互聯網如何繼續賦能,扮演好領跑者角色?

上海已然給出答案:一方面,持續擴大工業互聯網覆蓋范圍。上海今年將首要推動體量龐大的國資國企“上云入網”。市國資委、市經信委專門出臺“專項工程”,按照“一企一策、分類推進”原則,推動60%以上市屬國企集團工業互聯網應用,把國資國企產業優勢轉化為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的主戰場;另一方面,加強創新策源能力,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工業軟件、工業知識圖譜、高端裝備、智能硬件等關鍵核心領域,力爭拿出標志性原創成果。

準確發力工業互聯網,是上海重振產業競爭優勢的必由之路。上海的雄心是,到2022年,工業互聯網對上海實體經濟引領帶動效能顯著,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保持全國第一梯隊,基本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國內領先的工業互聯網資源配置、創新策源、產業引領和開放合作的發展高地,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500億元。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