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兩年熱情不減,2400多萬人為何對這項“新時尚”情有獨鐘

來源:上觀2021.7.2

一個針對垃圾分類的價值認同“閉環”也已成型。它不斷告訴每個人:“不是要我分,而是我要分。”

過去的731個日夜,上海2400多萬人對一項“新時尚”情有獨鐘。

最新公布的一份成績單反映了這股熱情的持久:截至2021年6月,上海濕垃圾收運量達11290噸/日,可回收物回收量達7550噸/日,有害垃圾收運量達2.26噸/日,相比兩年前分別增加了64.8%、89.6%、7.4倍;干垃圾處置量為15978噸/日,減少了17.5%。

顯著的“三增一減”,是對上海生活垃圾分類成效最擲地有聲的肯定。生活在上海的人們,付出了時間、精力,貢獻了熱情、智慧,讓四類垃圾彼此劃清了界限。

這是2011年拉開新一輪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序幕以來,上海取得的最好成績。

究其原因,每一個人發自內心的理解和認同,是促成一座城市如此執著于垃圾分類的根本動力。

上海已經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同時,一個針對垃圾分類的價值認同“閉環”也已成型。它不斷告訴每個人:“不是要我分,而是我要分。”

數據來源:上海市綠化市容局


“閉環”成型

泡沫塑料小區收購價不到0.5元/公斤,預約收運員上門的話,只能“白送”。

但家住寶銘浦秀苑的陸玉敏還是把它們當成寶,收拾干凈、捆扎起來,每周二送到小區回收點。

“就算不值錢我也會分出來。”陸玉敏說,去年在小區附近新建的“花好月圓”公園里,她和一個可愛的“月兔”合了影,聽說原材料就是浦錦街道各個小區分出來的泡沫塑料,由街道兩網融合垃圾中轉站里的設計師打造。

最近剛送走一只不銹鋼臉盆的她驚喜地發現,公園里“吹出”鮮花的薩克斯有點眼熟:喇叭不就是幾個鍋碗瓢盆壘起來的嗎?脖管用的則是拆下來的油煙機管道。

“真好看!要什么廢品直接找我,不要錢。”陸玉敏有些感動,更多了堅持垃圾分類的信心。

這個薩克斯很眼熟!

在浦錦街道,用可回收物做的景觀雕塑有上百個。其他街鎮慕名而來,希望能幫他們定制一批,放在綠地和花園里。金山區一座垃圾分類主題公園還特意挑走一只“輪胎羊”。

泡沫塑料等低價值可回收物,只有找到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循環利用方向,才是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

“有一段時間,泡沫塑料因為價值太低,加之是密度很小的‘拋貨’,收多少虧多少,不可能在社區推行有償交投。”浦錦街道兩網融合垃圾中轉站負責人馬俊坦言,如果這種狀態得不到改善,泡沫塑料只能扔進干垃圾桶。

為此,中轉站添置了壓縮打包機,將收運來的泡沫塑料擠壓成高密度長方體,密度為進入流水線前的40倍。如此一來,運輸到處置環節的性價比提高了幾十倍。

收運單位成本倒掛的問題得到緩解,但傳導到投放端的激勵效果依舊有限:鋪滿一房間地板的泡沫塑料,還是值不了幾塊錢。

“我們調研發現,很多居民并不在乎是否有償,而是在乎為什么要分類。”浦錦街道社區管理辦主任汪志曄表示,既然靠“利誘”很難調動大家分出泡沫塑料的積極性,就必須在提高收運處置環節透明度、挖掘再生資源社會價值等方面用力。

居民發現自己家里的廢棄物變成了周邊充滿藝術氣息的城市家具,這就構建了一個垃圾分類價值認同的“閉環”。

浦錦街道的吉祥物河貍

在這一點上,花博會園區156米長的“牛奶盒”座椅有異曲同工之妙。以一戶家庭一周產生兩個廢棄牛奶盒來計算,這個上海最長環保座椅“吃”掉了4.8萬戶家庭整整一年的廢棄牛奶盒。

花博會逛累了,坐在或許有自己一部分功勞的長椅上,這種精神鼓勵,遠大于幾角幾分錢的買賣。


精益求精

“從哪兒來,變成寶貝再回哪兒去”,這種垃圾分類的價值認同“閉環”激勵著居民持之以恒。

負責寶銘浦秀苑的小區回收員梁爽表示,去年7月,這個點位每周平均收到五六百公斤可回收物,今年這個數字又增加了四成左右。

收運量大幅增加,品質反而越來越好。把塑料瓶里的水倒掉、拍扁,把紙板箱上的膠帶撕掉、疊起來,把衣服洗凈曬干……主動分類、清理、打包可回收物已成為居民的自覺。

“這種好習慣對雙方都有好處。”梁爽說,源頭收到的可回收物分類好、品質好,自己就不需要花大量時間二次分揀,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到拓展回收點位和上門服務上去,最終得益的還是居民自己。

大多種類的生活垃圾,分類越細致,價值越高,這已成為所有認同垃圾分類價值的人的共識。在上海,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四分類”已經無法滿足精益求精的上海人。

近日,走在中共一大紀念館周邊,有細心的市民發現,廢物箱變了。

不同于老款,新款廢物箱的可回收物投放口從1個變成了3個:線狀入口“吃”干凈的廢紙、壓扁的包裝盒;圓形入口“吃”塑料或玻璃瓶;方形入口“吃”廢金屬、紡織品等。

這是今年3月起,上海多個區啟動的一項試驗。新款廢物箱的投放口可以產生新鮮感和趣味,對投放者形成心理暗示,引導投放者將形狀相似的可回收物投進去。這種原理類似上海給四分類的生活垃圾各匹配一種顏色,現在市民看到棕色的垃圾袋,就很容易聯想到濕垃圾。

反過來說,這也是市民值得信任才能產生的結果。

“如果大多數人沒有規則意識,不按照投放口的引導亂扔,我們就不會有試驗的底氣。”莘城環衛公司考核科科長翁磊鳴表示,今年4月莘莊地區率先投放的50組新版廢物箱,其投放口的調整事先充分征詢了服務半徑內居民和路人的意見,大多數受訪者均肯定這種做法并認為自己做得到。

也正是因為全社會充分認同垃圾分類的價值與意義,過去一年里,有越來越多的社區、單位開始在垃圾分類上大膽“放松”。

今年年初,虹旭小區兩個垃圾分類投放點完全進入“無人”狀態——再也沒有志愿者盯梢。

對此,虹旭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吳紅萍深有感觸:“2018年2月啟動定時定點分類投放,3年來志愿者櫛風沐雨,這是他們第一次‘閑下來’。”

不怕垃圾分類成效“倒車”?吳紅萍說,879戶居民早已養成分類習慣,歡迎隨時監督。

不僅如此,虹旭小區的一個垃圾箱房還在中午增加了一個“錯時投放點”,每天開放1個小時。

“定時定點”規則制定后,應當嚴格遵守,怎么還能放寬?

這也是因為對居民能做好垃圾分類的信任。分析長寧區垃圾分類體系智管平臺推送的數據,有幾個月的中午,虹旭小區的垃圾箱房前總會出現幾包分好類的無主垃圾。

原來有少部分居民因為工作情況特殊,總錯過指定投放時間。對于這些居民,小區用增設“錯時投放點”的方式給予充分信任。

居民遛狗時,將狗糞投入蚯蚓堆肥塔

長寧區垃圾分類體系智管平臺


激勵末端

參考國際先進經驗,末端處置的方式往往決定了源頭垃圾分類投放的方式。

然而隨著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和價值認同“閉環”的形成,末端處置的方式也逐漸開始受到源頭分類投放的影響。

上海生活垃圾處置能力? 數據來源:上海市綠化市容局

瑞虹新城(三期)小區去年下半年迎來一個“大鐵箱”——智能回收機,和“前任”相比,倉內容積提升了40%,還增加了壓縮功能,單次滿倉重量可提升75%。

愛分類愛回收楊浦分揀工廠負責人陶雷表示,智能回收機升級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分類投放可回收物的質和量有了普遍提高。

今年,愛分類愛回收在楊浦區投放的回收機投遞量達到100公斤/臺·日,幾乎是去年的兩倍。廢紙、衣物等種類的可回收物明顯增加,比較占空間的它們促使回收機內設了壓縮功能。

在工廠的分揀流水線上,分揀員要挑出來的可回收物從20多種增加到了40多種。

“大家投遞的種類越來越多,流水線上要分揀的塑料膜就有白色和雜色兩種規格。以前不分的,都歸為雜塑料。”陶雷說。

愛分類愛回收楊浦分揀工廠

在生活固廢集裝轉運徐浦基地,一套綜合性可回收物智能流水線近期正式投入運營,采用了光電分選、AI機器人智能抓取、自動打包、AGV無人倉儲等先進技術,平均每天可自動分選50噸廢紙、10噸雜塑料,并通過冷壓工藝處理2噸泡沫塑料。

“源頭分類越來越好,促使我們轉型升級。”上海城投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資源利用分公司負責人丁劍峰表示,這套流水線的所在地曾是預留的干濕垃圾裝箱空間,隨著上海中心城區南片區可回收物分類質量的不斷提升,以及干垃圾減量和濕垃圾增量的穩定,所以才決心轉型成可回收物分類回收中轉以及壓縮處置項目。

廢紙自動分選流水線

過去一年,越來越多的浦東居民知道,這365天用過的電中,有3000多萬千瓦時的原料出自他們家的廚房,在他們心中“種”下了對垃圾分類的理解與認同,也堅定了濕垃圾發電廠追加產能的信心。

占地近30畝,總投資達5.7億元的黎明生態園有機質處理廠擴建項目去年投入運營后,目前處置量已接近700噸/日的設計處置能力。

上海黎明資源再利用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衛華坦言,其實過去對源頭分類不放心。一期項目剛投運時,垃圾車運來的所謂“濕垃圾”里甚至混著鋼筋、混凝土。

過去一年來,這種情況從未發生,就連塑料袋、紙巾、一次性碗筷等過去與濕垃圾“常相隨”的垃圾也日益稀少。

陳衛華表示,過去粽葉、木頭等雜質經常導致設備卡殼,而貝殼、砂石等無機物不參與反應,會沉積在厭氧罐底部,這些源頭分類不仔細的后遺癥讓處置單位在停產檢修和保養上花費了大量精力。

現在處置環節可以把更多力氣用在提高垃圾處置能力和效率上。

據透露,該廠濕垃圾高溫好氧堆肥處理項目正在推進中,將來一部分濕垃圾和厭氧發酵處理工藝剩下的沼渣將能夠變身為肥料或土壤調節劑,為全力打造“公園城市”的上海服務。

隨機查看一個濕垃圾卸料坑,挑不出毛病

正在推進的濕垃圾高溫好氧堆肥項目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