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望平街 百年“申報館”
來源:原創2021.9.17
上海有很多小馬路,歷經百年風云變幻,不管如今有著怎樣的面貌,或許已更名,或許已消失,但細細探究,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馬路可能承載著百年海派人文歷史,蘊含了不少值得回味的故事,見證著上海百年風華和時代變遷。
望平街就是這樣上海一條小馬路,南起福州路,北到南京東路,長306米,寬約10米,如今是山東中路的一段。這條馬路于1865年鋪設碎石路面,命名山東路,又名望平街。
這條街之所以名氣響當當,是因為上海當時最有名的三大報館都開設在望平街附近,在相當長時間里,這里是中國現代報業的發源地,望平街(今山東路)街面上房舍大多是低矮簡陋的兩層小屋,唯有它——位于望平街與漢口路拐角的風格獨具的新式建筑,歷經百年歷史,如今依舊傲然屹立,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申報館》舊址。
一條望平街20多家報館
上海灘的一道獨特風景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大風大雨去賣報,一面跑,一面叫,今天的新聞真正好,七個銅板就買兩份報。”聶耳的這首《賣報歌》就是為小報童楊碧君而寫的,而楊碧君就是當時望平街報童大軍的一員。
上海開埠后,受西方文化影響,上海的新聞報業興起。最早創辦報紙的是英國人,剛開始是英文報,后來又是中文《上海新報》,而這也是上海最早的中文報紙了。緊接著,知名的《申報》、《新聞報》、《時務報》紛紛在上海創辦。上海當時最有名的三大報館,都開設在了望平街附近,小小的一條馬路周圍,最多聚集了20多家報館。可以想象,林立四周的報館、嗅覺敏銳的記者、視角獨特的編輯以及天還沒亮就排隊等待的報販都在這條街上進出,這曾是上海灘上一道風景。
100多年后,今天,外灘風貌區內,山東中路漢口路口,有一處大門朝東北方向的五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近代式建筑,帶有新古典主義的裝飾風格,這里就是曾經望平街響當當的“申報館”原址。作為中國現代報業的發源地,望平街承載著現代中國報業的發展史,而申報館作為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著名報館,其輝煌雖已封存進歷史,但這座老報館建筑所凝聚的人文歷史卻在百年后的今天依舊熠熠生輝。
5層新古典主義建筑
承載海派報業百年縮影
如今,從地鐵2、10號線南京東路站的2號口出來,左轉穿過九江路,走在山東中路上,遠遠就看到了一幢外形古樸的新古典主義建筑,大門朝東北方向,這就是申報館舊址。
申報館建成于1918年,當時拆除了原有2層磚木結構老樓,重建為5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大廈,檐口和二樓陽臺的裝飾為古典主義風格。據了解,當年的底層是印刷廠,有排字房、紙版房。二樓是營業廳,平頂帶有弧拱,并有石膏花紋,三樓是經理室、董事會、餐廳、會客室。四五樓是圖書館,校對室、照相間,編輯室分布在二三四層都有,該樓甚至還設有搬運貨品的大型電梯,這在當時的亞洲地區是少有的。1934年報館又向南面擴建,也是五層,將印刷廠等移去,外層用水泥粉刷,磨石子地坪。
1949年5月27日申報停刊后,該樓轉給解放日報社使用,宣告新中國新聞宣傳工作的開始。現在該樓被列為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筑保護單位。
更多資訊
-
申報館變身網紅地? 給個理由先,那些來打卡的年輕人2021.9.17
2015年4月30日下午,有著中國現代報業發源地美譽的“申報館”迎來了一次業態煥新。這一天,復旦校友齊聚漢口路309號,慶祝申報咖啡館(The Press)開業。這幾年,這里儼然已成為滬上著名打卡地。… 查看詳情 >
-
百年申報館 ?今朝煥新顏2021.9.17
今天,當你步行至外灘風貌區,駐足漢口路、山東中路口。街道未變,建筑未變,人文地脈未變,最大的變化在于百年人文建筑“申報館”的與時俱進,通過細節上的修繕,內部空間上的煥新改造,讓百年申報館重現美麗容顏。… 查看詳情 >
-
老建筑會說話|申報館,那些歷久彌新的往事2021.9.17
申報館是由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首幢近代新型報業大樓。1918年竣工的申報館占地占地736平方米,建筑面積3680平方米,為五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墻檐口下部、壁柱上都有花紋,東北兩面墻上整齊地在每層開有… 查看詳情 >
-
一座“申報館” 百年海派人物肖像群2021.9.17
1918年10月10日,在上海市中心三馬路,一幢富有現代感的新式大樓的落成儀式吸引了眾多名流和市民,而大樓門楣上的“申報館”三個字格外耀眼奪目。從這里起步,“申報館”幾經轉手、搬遷、改造,在中國近現代…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