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馬路”也用上了自動駕駛?這些新技術應用讓你“萬萬沒想到”
來源:上觀2021.9.27
自主研制、超大截面、五大自主專利技術……昨天,記者在上海軌道交通市域線機場聯絡線(西段)梅富路工作井內看到,足有5層樓高的 “騏躍號”盾構機宛如一條巨龍盤臥在井底。這是首臺由上海制造、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超大直徑盾構,承擔了機場聯絡線區間隧道的掘進任務。
在上海打造綜合交通體系的過程中,類似的智能技術正更多地出現。自動駕駛、建筑機器人等創新應用,讓交通工程領域建設更智能、更高效。
“盾構兄弟”聯手掘進
本月初,機場聯絡線(西段)梅富路工作井迎來一個重要節點——第二臺國產超大直徑盾構“驥躍號”已完成井下安裝,并進入調試階段,計劃10月始發,將承擔從梅富路工作井經3號風井至2號風井區間隧道的掘進任務。
去年,它的“大哥”——“騏躍號”就已經成功調試下線,擔當起“鉆地龍”的重任。這是由隧道股份上海隧道自主研發,首臺由上海制造的、具備完全知識產權的國產超大直徑盾構。
作為機場聯絡線首條掘進的盾構區間,梅富路工作井至華涇站盾構區間全長超過兩公里,盾構機將穿越兩座高壓鐵塔、虹梅南路高架橋、地鐵15號線,以及錯綜復雜的水務、燃氣、電力、通信等管道,并穿越不同復雜土層,施工難度較大。
“騏躍號” 盾構機破解了施工中的主要困難。它的主機長度約為16米,刀盤切削直徑達14.05米。這臺盾構形似“巨無霸”,行動卻很靈活。它配套了先進高端設備,空間布局高效合理,采用的無軌集成式后配套車架,可在隧道掘進中靈活轉彎,最小轉彎半徑為520米,也能適應于隧道坡度6%的掘進施工。
據了解,“驥躍號”“騏躍號”兩臺盾構都從梅富路工作井出發,分別向東北與西南兩個方向“分頭行動”。“騏躍號”將掘進約2.2公里至華涇站,而“驥躍號”的掘進區間長達約5.7公里。目前,“騏躍號”累計推進1266米。
“壓馬路”用上自動駕駛
換擋、起步、鋪瀝青料……只需十分鐘,就完成了一條瀝青路面的鋪料和壓實作業。再仔細一看,攤鋪機里一個人都沒有,居然是自動駕駛。
在北橫通道建設過程中,上海實現了“無人智能化集群”瀝青施工。這是一個集體作業的過程,兩臺瀝青攤鋪機按照預先設定的路線,緩慢穩步地向前推進,五臺壓路機跟隨其后,進行多次往返碾壓。
“這項技術經歷了從單兵作戰到團隊攻堅的發展過程。”上海路橋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底朱建路道路改建項目,是國內應用無人攤鋪技術的“首秀”。由一臺無人駕駛瀝青攤鋪機和兩臺無人駕駛壓路機組成。“無人設備工作時,作業人員無需待在駕駛室,只需在后臺發送指令,借助后臺設備強大的計算能力,達到導航和作業目的。”
無人設備工作時,作業人員無需待在駕駛室,只需在后臺發送指令。(動圖素材來源:隧道股份上海路橋)
一年后,無人攤鋪技術有了新突破,實現了多臺無人機械設備“組隊”作業的場景。2020年9月27日,在閔浦三橋的瀝青鋪設過程中,上海路橋首次采用了無人攤鋪機編隊,多臺機械設備依靠通訊技術、北斗定位導航系統,以及大量傳感器不斷反饋和修正,沿著預先設定路徑分組,進行多個工序的瀝青攤鋪施工,實現了無人駕駛攤鋪的應用場景拓展。
“和人工相比,無人攤鋪首先具備人力資源方面的優勢,在人工智能介入實際作業后,現場工作人員將大大縮減,工程質量也有提高,可以節省人力成本。另外,瀝青對人體是有毒有害的,無人操作更加人性化。”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無人駕駛攤鋪的應用場景還將拓展到上海城市高架、機場場道等更多領域。
專業機器人“上崗”
今年,在上海地鐵管片生產車間,智能管片抹平機器人正式上崗,成為一名真正的“打工人”。
管片是地鐵隧道最內層的屏障,需要抵抗土層壓力和地下水壓力等等,它的制造水平直接關系到隧道質量和安全。“抹平”是管片生產的關鍵環節,傳統意義上的管片抹平,需要工人拿抹子把混凝土表層抹平。因為管片有弧度,所以人工操作難度大,標準不好把控。
隨著機器人產品的廣泛應用,管片施工效率和精度難題得以破解。管片抹平機器人長得“高大”,動作卻很“靈活”,還能自動視覺識別管片表面缺陷。
據技術人員介紹,在智能管片抹平機器人應用后,流水線生產效率可提高10%左右,降低這一生產環節的勞動力成本50%以上,管片外觀質量和管片尺寸精度有所提高。目前,機器人可做到寬度誤差保持在±1毫米,厚度誤差保持在-1毫米到+3毫米。
更多資訊
-
優化創新生態,“孵化”創業夢想!張江努力助推初創企業成長為“參天大樹”2023.6.19
“張江集聚了各類高新技術行業,很多企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充滿著奮斗氣息。”疊境數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張朝華日前對記者說,張江科學城正日新月異變化著,他見證了一個個產業園區的崛起、一家家科研機構… 查看詳情 >
-
老廠房變身創新城市空間,上海舊改展“定海之窗”開幕2023.5.26
昔日的廢棄廠房經過社區規劃師改造后完成“華麗轉身”,成為城市創新空間、社區歷史的展示窗口。5月25日,楊浦區2023年度“大家微講堂”定海專場在全新面向公眾開放的“定海人家”展廳舉行。 本期“大家微講… 查看詳情 >
-
中國野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如今,“功能花卉開發”將成新賽道2023.5.25
我國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也是世界最大的花卉生產國…… “中國野生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但如今,我國花卉種業發展嚴重滯后,月季、百合等主要商業花卉品種90%以上依賴進口……” 記者從近日在滬舉… 查看詳情 >
-
養蟾蜍,種繡球……上海這座原生態小島上,鄉村“新經濟”如火如荼2023.5.24
農村小島也有鄉村“新經濟”。 說起鄉村養殖業,養雞鴨牛羊、養魚蝦蟹貝都屢見不鮮,可你見過養蟾蜍嗎?數百萬只蟾蜍在養殖基地內蹦跳,場景頗為震撼。再說鄉村種植業,種菜、種果樹乃至培育菌菇都司空見慣,但在鄉…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