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年線路20路的老車型即將“退役”,新車或上半年上線,有這些變化
2022.3.7

今天上午,上海百年線路20路開出一輛慶生主題專車。在終點站中山公園站,不少公交車迷和老乘客相聚于此,為即將“退役”的青年電車舉辦了一場告別“生日派對”。
走入慶生主題公交車廂,以“輝煌”為主題色調涂裝的地板貼、扶手拉環、背板最先映入眼簾。上海市花白玉蘭點綴在車廂各個角落,復古窗花上刻著多款無軌電車經典車型圖案。
“10個上海人9個坐過”,這句話常被用來形容20路公交車,可見其在上海人心中的分量。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正式開通。該線路由英商上海電車公司經營,自靜安寺至外灘上海總會(今廣東路外灘),線長6.04公里,這便是20路的前身。
百年來,它的發展歷程始終與上海幾代人的記憶緊密交織。“20路走在中國商業第一街南京路,曾經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80后車迷陳毅杰小時候住在寶山,每次去市區買東西,必定要乘坐20路公交車。“那時郊區沒有電車。對我們來說,哪里有公交車辮子,哪里就是市中心了。”
最早的時候,20路使用的是蘇式電車,滿載50人左右。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用的是18米鉸鏈式公交車。高峰時刻市民們要想坐上它,都得“推屁股”才能擠上去。發展至今,線路車型已經變成12米左右的經典款“青年電車”。
00后車迷黃嘉逸還記得兒時的一幕景象。那次,20路電車的“辮子”,也就是集電桿掉了下來,乘客們下來幫著司機一起推車,到了有電的區段重新開行。
“青年電車之前的車型,有時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因為線路上有區間沒有電,如果前方出現緊急情況,車子又剛好停在這個區間里,就需要駕駛員去推動,一些乘客也會下車幫忙。”久事公交場站保障部高級主管曹青楠告訴記者。
以前,當需要跳過某段架空線時,總要一個人在車外協助,抓住車后方的繩子,將“辮子”拉下來。“更難的是,在越過相應區段后,還得邊跟著車子跑邊拉住繩子,對準架空線,將‘辮子’再接上去,這就很考驗操作的精準度。”
即將退役的“青年電車”則沒有這些煩惱。它可以借助副電瓶,實現30多公里脫網行駛。到了要跳過的區段,只需按下車內按鈕,“辮子”就能自動降下來。并且,架空線上安裝有吸附器,“辮子”在駕駛員的操作下就可以被吸回原位。
“下雨了,打烊了,24路電車轉彎了。”在活動現場,陳毅杰和其他車迷在展板前拍照打卡,說出了記憶里與電車有關的童謠,也表達了對于20路新車型的期待。
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20路的辮子將保留,新車型或于今年上半年上線,接替“青年電車”投入運營。
根據此前大眾投票結果,車輛外觀將采用復古風設計風格,主要提取“ART DECO”藝術風格經典圖案,并結合復古電車造型高度還原。車輛內飾造型、色彩方案,取自歷代無軌電車設備的變化元素,突出“時光追憶”理念。
“還有一個明顯變化是,集電桿由氣壓降桿變為了液壓降桿。”曹青楠解釋,在行駛途中,“青年電車”集電桿采用氣壓方式降下,會發出不小的聲響,有時會驚到乘客,特別是小孩。新車型使用的液壓降桿則有一個緩沖,避免發出大的響動,減少對乘客的驚擾。
伴隨著新車上線,20路電車架空線網也將進一步優化。現代交通線網分公司經理助理王天辰表示,20路將采用新型電車綜合桿架設線網,新桿型能夠承受比原電桿多65%以上的拉力,相應減少同路段電桿豎立數量。同時,利用“大跨距”架設方式,顯著減少線網的“錯落”感。“未來,中山公園站將打造成為開放式空間,站點附近公園圍墻將拆除,市民到站下車就可便捷入園。”
更多資訊
-
上海第二條東西向交通大動脈主線隧道貫通明年通車,穿越核心區為何歷時8年余2023.7.26
隨著直徑15米超大盾構“建功號”25日緩緩進洞,北橫通道東段隧道段全面貫通。“這意味著整個北橫通道新建工程主線隧道正式貫通,為明年通車奠定了基礎。”上海城投公路投資集團董事長、北橫通道工程現場指揮部指… 查看詳情 >
-
市人大執法檢查: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十年,下一步爭取更多改革創新舉措落地2023.7.25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是全國首部關于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地方性法規。《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條例》是臨港新片區第一部綜合性法規。今年是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十周年,為深化集成性改革和… 查看詳情 >
-
美人魚街迎來猛犸,奉賢新城今夏演繹時尚國潮風2023.7.21
這個夏天,地處奉賢區南方國際廣場總長400余米的海派特色步行街區——美人魚街將首次實現“超長待機”,從每天下午4時到晚上10時,持續為市民游客驚喜“上新”……7月20日晚上,“2023猛犸夜巷”在這里… 查看詳情 >
-
先有行道樹還是先有城市家具?日益激化的“樹牌矛盾”這樣標本兼治2023.7.20
近期,宛平路靠近肇嘉浜路的馬路上悄然發生著變化。在綠化市容部門和道路運輸管理部門的協作下,行道樹多余的側枝被修剪,之前被行道樹遮擋的指示牌從道路右側移到道路中間,終于“重見天日”。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