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25%!上海打響制造業保衛戰,關鍵詞是“面粉”、智造和上樓……
來源:上觀新聞2023.7.3
時隔7年,在上月出臺的《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中,重提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要達25%以上。
上一次提還是2016年。當年印發的《上海市制造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明確,到“十三五”末,保持25%左右制造業比重。
微妙在于,在2021年7月《上海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相關措辭表述為:“保持與上海城市功能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制造業比重。”
兜兜轉轉,到今年再度明確25%,彰顯了上海愈發清晰堅定的高質量發展思路。那么,制造業比重紅線何以關鍵?又將靠什么守住?
“面粉”
德琪醫藥差點出走。隨著研發管線增多,原張江1000平方米實驗室不夠用了。2021年起,德琪醫藥開始在張江、金橋、外高橋尋找更大實驗室,但久覓不到,公司高層一度思遷。關鍵時刻,知名房地產咨詢機構及時出手,搜遍資源庫,幫助尋找到張江科學城板塊一塊3900平方米可擴展面積。德琪醫藥終于大松口氣,上海作為其總部地位暫時穩住。
德琪是幸運的,但上海市投資促進服務中心副主任張為卻遺憾看到流失。他坦言,前些年,部分在上海孵化的合成生物、細胞治療醫藥項目,因后期難獲高質量空間載體,導致制造外溢。
國內制冷壓縮機行業龍頭海立集團同樣有過陣痛。約2016年,由于沒有擴產空間,加上上海人力資源成本高企,海立上海部分產能向四川、江西乃至海外轉移。
這些企業真實案例揭示了上海之痛:在國際大城市做工業,成本不低。
上海非要制造嗎?這類“去制造業”的主張一度盛行。然而從全球經驗來看,部分城市一味發展服務業,其“空心化”后果已經顯現。
世界銀行研究團隊曾做過調研,像上海這樣的特大型城市,制造業占比應在25%到30%之間。盡管國際大城市做工業成本不低,但不做工業的代價更大。
所以新加坡是“人間清醒”。在新加坡,貌似寫字樓的建筑中機聲隆隆,當地從中國廣東進口零部件,組裝成集成電路專用焊接機后,再賣給全球。無論如何也要守住25%紅線,是因為新加坡明白,有制造,才有研發;有制造,生產性服務業才會蓬勃;有制造,方能穩住就業。
寸土寸金的新加坡能守住制造,上海沒理由做不到。誰來守?上海現代化產業體系堪當重任。
“十三五”期間,上海聚焦航空航天、汽車等六大重點產業,但到“十三五”末,以國家戰略為引領,上海進行先導性布局,創新提出“3+6”產業布局。“3”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6”是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六大重點產業。2021年以來,上海又醞釀啟動四大新賽道和五大未來產業。四大新賽道是指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五大未來產業是指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再加上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綠色化兩大轉型,上海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夯實,形成了如今“2+(3+6)+(4+5)”格局。
在上海做制造,土地資源有限是繞不開的痛點,即總共就這么點“面粉”,到底給誰做“面包”?
但代表上海產業今天的 “3+6”、明天的“4” ,以及后天的“5”似已給出答案——內涵式、集約型、高質量,是產業和規劃部門給“面粉”的唯三標尺。
“智造”
守住25%不易,“智造”或是一條出路。
海立的劇情已出現反轉。在幾乎騰空的上海工廠,海立原地建起4條智能產線,生產更為高端的新能源汽車空調壓縮機。“智能工廠擺脫了對土地、人力資源的依賴,轉而對知識技能型人才、金融、產業鏈生態產生高黏性,而這些只能在上海實現。”市經信委智能制造推進處副處長吳春平說。
上海汽車產業更有發言權。在上海已建設的10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中,汽車領域獨占22家,上汽乘用車臨港基地更獲評國家級標桿性智能工廠。因“含智量”十足,上海8家汽車整車企業、610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去年貢獻了上海20%的規上工業總產值。
上汽乘用車臨港數智工廠。(供圖)
據了解,上海智能工廠建設啟動于2020年,到去年末,已超額完成建設100家智能工廠的目標。但智能制造須久久為功,今年,上海乘勢而上,又勾畫到2025年再建成200家市級智能工廠、20家市級標桿工廠的作戰圖。
先行者已嘗到甜頭。江南造船集團,已交付可一次運載7800輛國產車的LNG雙燃料汽車運輸船。受益于新基建、新智造,這一“巨無霸”實現了萬余家供應商的供應鏈協同,千余臺焊機設備運行與質量實現毫秒級響應;上汽變速器熱處理車間,布局一張專用網,設備設施實現“一物一碼”,兩條巷道部署10臺搬運機器人。由此,車間原45名操作工人減至3名維保人員,產能從每天250爐升至350爐。智能制造投入不大,卻即刻見效。
越來越多“后浪”開始眼紅,從“要我轉”變為“我要轉”。去年底以來,上海已逐批公示經認證的智能工廠評估診斷機構及重點集成商推薦目錄,供上海近萬家規上工廠對接。入選首批目錄的評估診斷機構中國電信上海分公司忙到飛起,公布后三周,接待了上百家企業。這些“搬救兵”企業往往具兩大特征:一線生產人員超過300人、當年產品銷售收入超過2000萬元,急需一場變革來實現產品創新和運營優化,幫助跨越成長門檻。
羚數智能同在推薦目錄中,創始人郭文蔚一語中的。他說,借數字化轉型,越來越多中腰部制造業實現“艱難一躍”,從“專精特新”小巨人進階為年產值二三十億元的頭部企業。“這是為上海工業增加值貢獻實打實的增速。”
“上樓”
工業上樓是留住制造另一條出路。
過去,工業廠房多是低矮“大平層”。而今,在閔行、嘉定、臨港等區域,動輒六七層甚至更高的樓宇內,企業研發設計、辦公需求和生產一應俱全。
上海臨港生命藍灣,生物醫藥企業集中“上樓”。
這股工業“登高”浪潮,先行者是深圳。官方數據顯示,去年深圳規上工業增加值超1.1萬億元,居全國之首。但事實上,深圳產業用地僅為上海的40.2%。深圳全至科技創新園是我國首個“工業上樓”項目,大樓外表如甲級寫字樓,但內里的層高、柱距、荷載乃至客貨梯布局等,都達廠房標準。目前深圳已有數十個“工業上樓”項目,平均容積率4.2。
上海也正發力直追。在金地威新園區中,“上樓”最積極的產業包括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檢驗檢測,以及較輕型的智能制造,多屬于“精密小輕”產業。“不過從邏輯上講,所有行業都能上樓,包括汽車整車。”金地威新產業研究院助理院長高曉偉說。
守住制造,現有政策必須破題。市經信委介紹,在去年9月發布的《上海市推進高端制造業發展的若干措施》中,鼓勵工業和研發用地集約利用,工業用地、通用類研發用地容積率分別不低于2.0和3.0。此外,市經信委正會同生態環境和規劃資源部門研究謀劃,允許在C65(科研設計)用地上開展風險等級低、環境污染小的中試項目。
種種跡象表明,一場志在必得的制造業保衛戰已經打響。在今年新版招商引資政策里,最亮眼莫過于針對三大先導產業,在2025年之前,確鑿拿出共計800萬平方米載體空間,巢等鳳來。其中生物醫藥占了500萬平方米,而且強調是低成本、具復合功能、可拎包入住的標準廠房。
“有了這些載體,前些年外遷的生物醫藥企業很可能批量回歸,它們完全能在上海實現從研發、小試、中試到驗證、規模生產、總部辦公等的全鏈功能。”市投資促進服務中心主任王東說。
更多資訊
-
今年上海將有50個十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會舉辦2023.7.21
7月20日下午,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發布會,介紹《上海市推進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和《上海市推動會展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國際會展之都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 查看詳情 >
-
推動降本增效、綠色轉型,浦東大型制造企業曬“脫碳賬本”2023.7.21
“從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張江工廠自身而言,收益遠遠超過了脫碳項目的投入。目前該項目投入750萬元,已累計減少能源費用超3100萬元,綠色低碳環保是增強企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作為中國制藥行業首家獲國內外權… 查看詳情 >
-
把握城市更新演進的時與勢,讓上海“新老共生、煙火傳續”2023.7.21
在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驅動下,我國城市更新從追求增量走向盤活存量,從外延式發展走向內涵式發展,從追求單一目標走向追求多元目標,從大規模運動式改造走向小規模漸進式更新,從單一化路徑走向差異化路徑,從粗… 查看詳情 >
-
推動跨境電商和會展經濟高質量發展,上海拿出兩份行動方案2023.7.21
為進一步發揮跨境電商對外貿創新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增強上海會展經濟的全球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上海制定形成了《上海市推進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和《上海市推動會展經濟高質量發…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