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引領區建設兩年,為更高水平改革開放試制度出經驗
來源:上觀新聞2023.7.17
企業名叫榕融新材料,所產的材料看上去就像普通的棉毯,可當其中一面經受1400℃高溫炙烤時,另一面卻可以直接徒手觸摸,堪稱“奇景”。
外行看熱鬧。在場的國內外展商卻知道,這是國際公認的耐高溫新一代主力材料,能夠在航空航天、冶金化工等領域廣泛應用。更值一提的是,去年底才在浦東建廠的榕融新材料,已經突破了國內此前氧化鋁連續纖維生產制備一直無法大規模連續工業生產的瓶頸,讓中國成為繼日本、美國之后,全球第三個具有此類產品量產能力的國家。
今年7月15日是《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發布兩周年。如果說外界對“引領區”應當做什么、正在做什么還不甚了解,那么榕融新材料或許會是一個觀察的切口。
圍繞“引領區建設”,中央賦予上海浦東在改革開放、自主創新、功能配置、擴大內需、城市治理等方面全方位引領的戰略定位。兩年來,浦東新區持續挺進改革深水區,為各類硬核產業、高端技術提供整體性的改革支持,創造開放活力的市場環境,從而讓更多“榕融新材料”成為城市乃至國家的新發展動能。
政府與市場合力破局
去年一年,上海一共獲批4個國產1類創新藥,位列全國第一。其中3個來自浦東張江,這個被行內稱作“中國藥谷”的地方。
張江做藥已有些年頭,相關的人才、技術儲備、產業鏈條都完善成熟。但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發展,對一個地方的環境最是考驗:資本到不到位、土地載體有沒有、政策突破及不及時、市場空間夠不夠大……可以說,要滿足新藥的蓬勃生長,背后需要系統性支撐。
“引領區”建設兩年里,做了這樣幾件事:去年底,《張江科學城擴區提質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對外公布。方案明確,張江在原95平方公里科學城城市規劃基礎上,整合11個街鎮的空間資源,編制形成220平方公里城市規劃。
怎么理解?簡單來說,市場都知道今天的張江,土地日益金貴,商務和生產成本日益增長。擴區以后,張江的政策、服務向周邊有空間條件的區域延展,真正實現了浦東干部持續向外宣介的那句:“好項目不缺土地”。
張江擴區的成效已經體現出來了:手握4個血友病創新藥的晟斯生物,前不久在張江周邊區域落地了一個生產基地。自此,企業的“早研—中試—生產—銷售”創新藥全產業鏈,都在浦東完成了搭建。周浦鎮留住了揚子江藥業,就近承接了張江生物醫藥產業的溢出成果。合慶工業園區作為張江科學城“東大門”,通過資源整合打造了張江醫療器械產業基地,現在已經有仁度生物、透景生命、英諾偉、瑞柯恩等一批企業落地。
眾所周知,科技創新是個“燒錢”的事。地有了,錢從哪來?特別是在成果轉化的概念驗證階段,因為高風險和不確定性,資本往往避而遠之。浦東想要撬動“有耐心”的資本,必然要發揮引領作用。
去年9月,浦東新成立引領區產業發展基金,出資50億元。這一資本渠道明確用途,聚焦的就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功能平臺、投資促進四大功能。引領區基金下,還設三大產業引導母基金,包括國方長三角二期引導母基金,以及近期發起設立的海通證券、國泰君安產業引導母基金。三大引導母基金首期總規模超過150億元,引領區基金合計認繳出資33億元,經初步估算,未來三年有可能吸納撬動約1000億元的子基金群關注浦東。
前不久,浦東多部門還聯合推出一套醫產融合“組合拳”,其中包括建立創新平臺,成立醫療機構和相關企業均參與的行業聯盟,還發布了一批政策。這實際上是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另外一種資源支撐。不少從事細胞與基因治療的企業反映,這個產業門類中國起步并不比國外晚,發展階段也相當,很有乘勝追擊的優勢,但難點就在跟醫院的協同還不夠。浦東有力促進醫產融合的動作,正是給整個行業破局。
接下來人們期待在“引領區”看到的,也是政府與市場合力,為更多行業破局。
更深度融入全球治理
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10周年,也是上海自貿試驗區建立10周年。在這個全球經貿格局深刻重塑的新時點上,我國已經提出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高標準經貿協定,力求更加深度地融入全球治理、參與規則建構。
對于歷經開發開放33年的浦東而言,代表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率先探索從要素型開放更多轉向制度型開放,不僅有自上而下的戰略要求,更具有充分的歷史積淀和現實條件——
上海自貿試驗區是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推進自貿戰略的起點。10年間,自貿區負面清單不斷縮減,服務業和制造業擴大開放措施持續增加,大量重要改革成果已在全國推廣。可以說,經過了這10年,浦東具備了更好對接全球經貿規則的基礎。
前不久,浦東新區主要領導就進一步提出,引領區要率先試點CPTPP、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特別在投資準入、貨物和服務貿易、金融開放、數字貿易、離岸貿易、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實行更大程度壓力測試,“率先為全國面上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試制度、出經驗”。
以離岸貿易為例,這是當下國際貿易中備受重視的貿易模式。不過對于政府監管部門而言,放開推行離岸貿易卻可能帶來不小的挑戰。最主要的就是外匯監管難。2019年,上海建立了“貨物轉手買賣貿易推薦企業白名單”,為跨國公司總部開展離岸貿易提供了重要支撐。隨后,上海自貿試驗區探索推出了“離岸通”平臺,以大數據為支撐,整合境外海關報關數據、國際海運數據、港口裝卸數據,為商業銀行提供企業離岸轉手買賣業務的驗證服務,以便判斷離岸貿易行為的真實性,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離岸貿易業務監管難的問題。
類似促進對外開放的舉措,在引領區起步以來的兩年間還在持續涌現。設立“一帶一路”技術交流國際合作中心東南亞分中心、東亞分中心;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首創“一司兩地”一體化監管模式……更開放的區域生態離不開更開放的制度安排。在7月11日召開的浦東新區五屆區委四次全會上,浦東明確了下半年的重點工作安排,進一步聚焦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商務人員臨時入境、數字貿易、營商環境、風險防控等6個方面,加快落實試點舉措,讓全球市場更快受益。
為創新發展提質增效
黃浦江東岸,上海大都會游艇公司游艇停泊地。以前,企業主要的業務就是水上觀光,如果想涉及餐飲、表演等,都要分別再申請行業許可,企業沒興趣,投資商也沒信心。
去年底,引領區圍繞審批,率先在文體旅行業試行了“一證通”改革。一張證,覆蓋了民宿、游泳、書店、攀巖、畫廊等31個審批事項,這意味著,經營主體只要是在這31個經營范圍內開展經營,就不再受行業主管單位的限制,業態想象空間一下子就變大了。
自引領區建設以來,浦東探索實施的市場主體登記確認制、市場準營承諾即入制、承諾制注銷、強制注銷等新一批商事制度改革,文體旅“一證通”、環評排污“兩證合一”等首創性改革,并推出全國首個地方船供物料產品領域代碼標準體系,在全國率先實現企業信用信息報告代替行政合規證明,為市場松綁的同時,也拓展了改革的深度。
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這是當下汽車產業和人工智能技術深度結合的新生行業。依托中央賦予引領區的地方立法權,浦東率先制定了《浦東新區促進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創新應用規定》以及相關《實施細則》,讓行業發展進入有法可依的新階段。
就在7月8日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百度智行、AutoX安途、小馬智行三家企業15輛車獲得浦東新區首批發放的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牌照,真正加快了自動駕駛企業在國內的商業化步伐。
積極運用立法授權,兩年間16部浦東新區法規、2部地方法規浦東專章和16部管理措施制定出臺,引領區初步構建了與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相適應的法治保障體系,真正發揮了政府在戰略必爭、體系必備、發展必需領域的供需對接、力量組織、平臺搭建、政策供給作用,讓創新和發展提質增效。
今年是浦東改革的關鍵之年。持續推進引領區建設,浦東提出要更加注重改革系統集成,從事物發展的全過程、產業發展的全鏈條、企業發展的全生命周期出發謀劃設計改革,圍繞“辦成一件事”推進各部門各領域協同放權、放管銜接、聯動服務,立足“做強一個產業”開展行業整體性制度創新。目前,為了更好解決以往改革中出現的集成效應不明顯、改革發力點分散等問題,浦東新區積極落實綜合改革試點,正在全力推動首批授權事項在年內落地。
更多資訊
-
融合林、谷、田、水等自然元素,長三角綠洲匯打造長三角首個特色標桿示范園2023.7.19
為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踐行“賦能長三角,襄助國之大者”的企業使命,長三角投資(上海)有限公司在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布局了首個特色標桿示范園區——長三角綠洲智谷·趙巷。 日前,長三角綠洲智谷·趙… 查看詳情 >
-
集聚創意設計產業上下游資源!ReCity:打造上海創意設計產業新高地 | 上海文創園區巡禮·閔行文創故事2023.7.19
近年來,伴隨著人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日益增加,上海的文化創意產業也不斷壯大,在經濟發展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數據顯示,2022年上海文創產業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約13%,文創從業人員人均產出達170萬… 查看詳情 >
-
二批次土拍首回合競拍落幕 15宗宅地總成交金額約405.5億元2023.7.19
日前,2023年上海第二批集中供地首回合競拍今天落下帷幕。在為期3天的出讓活動中, 15幅涉宅地塊成交總價約405.5億元,除4幅僅有一家競買人報名的地塊以底價成交,在參與競價的11幅地塊中,10幅地… 查看詳情 >
-
這里被譽為海派民居建筑“露天博物館”,如今更新與改善居民生活如何平衡?2023.7.19
1927年4月14日,陳延年擔任上海區委代理書記,并將區委機關遷到了恒豐里104號(今山陰路69弄90號)。中共五大以后,江蘇省委機關仍設在恒豐里,陳延年是江蘇省委第一任書記。1927年6月26日,他…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