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出家門的最初500米,為何對生活在城市的你我很重要
來源:上觀新聞2024.3.28
在上海社區營造領域,由一批畢業于同濟大學規劃、景觀設計專業的學者創辦的“四葉草堂”及其社區花園探索領風氣之先,至今已有十余年。
以社區花園為支點的社區營造,如何鋪展更美好的畫卷?上海社區營造探索還可以切入哪些方面、更新哪些工作方法深入探索,更好助益于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日前,記者帶著上述問題,采訪了四葉草堂理事長、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劉悅來。
從身邊做起
從“最初500米”開始
上觀新聞:在剛剛過去的一年,四葉草堂團隊在上海直接參與設計營造的社區花園28個;通過團隊培訓賦能或市民自主學習,由社區設計、營造、維護的社區花園超過了1800個;組織社區參與和營造工作坊1900余場。順利實現了此前立下的年度愿景:使團隊直接參與設計營造的社區花園數量出現下降趨勢。別人大都希望手里直接參與的項目越多越好,你們為何反而給自己定下“希望下降”的目標?
劉悅來:很多市民都是因為與社區花園相關的項目或活動,認識我們,了解我們,參與我們。如果用比較簡短的話來回顧過去十年,四葉草堂主要做的事,就是我們的設計師團隊利用既有的隙地或社區內的“沉睡空間”,通過社區營造的方法,為一些社區打造居民可以共同運營、維護的社區花園。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十分重視以社區花園營造為支點,撬動居民自治的凝聚力。在把共治的花園“播撒”進眾多社區的過程中,我們把可持續的運營、維護作為重要的工作目標,也把這視作激發居民自治精神的重要途徑。
所以,我們一直覺得,不是我們團隊直接參與越多越好,而是能否更好地支持更多的市民形成自組織,自主開展社區花園的策劃、營建、運維工作。
一晃,十年過去了。我們的團隊在成長,也對自己有了新的要求。在新一程的發展中,我們希望團隊可以更加注重系統性的培力和賦能。希望我們的努力目標,可以從社區花園、參與式社區規劃,走向街區和城市的共生。
為此,我們在去年開年時,就以協作團建方式,修正了團隊使命與愿景。我們的使命是“重塑家園 共生發展”。我們的愿景是“從社區花園開始,每一個市民都有力量參與重建附近”。
上觀新聞:“重建附近”幾乎成為你們過去一年的年度主題。它和以往你們經常提及的“從身邊做起”有何不同?
劉悅來:我們團隊的很多伙伴都有做城市規劃、設計的專業背景,在發現上海很多社區存在激活“沉睡空間”、提升居民凝聚力和自治精神的需求之后,我們在實踐中深切感受到,很多時候,“從身邊開始,直接開展行動”是開啟社區生活層面積極變化的一把鑰匙。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我們的工作得到了很多專家學者的肯定和支持。復旦大學于海教授見證了我們整個發展歷程,經常從社會學的眼光和方法出發,啟發我們的工作不斷深入。他前不久提出,“當下的社會中尤其是年輕人需要手里有活、擁有善意,見物、見人、見心,從主體出發,建設使人有尊嚴和存在感的公益空間”。這更加激發我們要更多注重從主體善意出發,通過共創去建立善的人際關系。
去年,我們有幸與知名人類學學者項飆老師結識。“重建附近”的概念和想法就源于項老師的貢獻。
項老師早年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學習,后赴英國牛津大學研究社會人類學。而今,他的研究議題不僅有與自身身份密切相關的中國研究,也開展海外民族志的寫作和研究。
作為人類學者,項老師十分看重“人的成長”。在他提出的“重建附近”概念中,他將“附近”定義為“最初500米”,與互聯網商業中的“最后500米”相對應。
在他看來,人們從家走向社區和社會的“最初500米”,對每個個體和外界的聯系具有重要意義。人們正是在“最初500米”以個體為支點,走向更大的世界,與更廣闊的世界建立聯系。他的理論性建樹啟發我們:在社區花園與社區營造的實踐中,要注重每一位參與者的主體性、主動性,把每一個“我”作為他自身“附近”的起點。
在廣東美術館主辦的“廣州設計三年展2024”上,劉悅來團隊以“社區花園何以重建附近”主題參展,并組織了工作坊等交流活動。
看見自己的努力和善意
也看到別人的存在
上觀新聞:項老師了解了你們平時做的這些事,有給你們什么反饋嗎?
劉悅來:他認為我們的實踐,正好與他“重建附近”的理念不謀而合。我們也很欣慰,自己的探索可以有所延展、更深入地與“重建附近”相結合。
在項飆老師看來,社區花園有三個特征,恰好可以有助于“附近”的重建和人的主體性的發育和成長——
第一,花園是好看的。這個好看會讓很多人情不自禁地靠近它、關心它。而在這個過程中,花園所在的空間及其承載的空間美學,是一個比較長期的存在。它的狀態的達成需要協調和配合。由于需要集體協同,附近性就出現了,空間的地方感(如各地植物各有特色)也出現了。
第二,花園相對比較容易上手,有的時候是舉手之勞。他注意到,社區里的事往往需要大家一起去行動,但很多時候,尤其是青年人,會覺得自己的時間比較緊張、心有余力不足。這樣一來,想要開展共同的行動就非常難。但他認為,作為載體,社區花園能夠讓共同行動比較容易開展。
第三,花園是有故事的。在我們倡導的“團園行動”案例中,有一位看守自行車棚多年的馬叔。大家因為一起建這個花園,便和馬叔認識了。后來,自行車棚變成智能化、可以充電的車棚,不再需要人值守了,馬叔因此會失業。很多因社區花園相識的人都來關心他,想幫他找到新的工作崗位。
項老師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附近”的故事。這么多年來,馬叔一直存在,過去大家可能沒有太注意他。但因為一起種花了,馬叔進入了大家的生活場景,終于被看見了。
通過類似的故事,我們看到了大家的一種關心,看到了社區的韌性。我們還看到,因為花園的共建、共治,讓社區居民、讓參與共創的人不斷產生新的話題。
如此一來,不僅花園本身有一種自然的生發和成長,它還能作為物質媒介,帶動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帶動人的成長、社群的發育和社會的修復。讓大家在主動參與自然生態建設的過程中,去看到、去體驗、去參與,在更加自然的狀態下收獲個體成長的豐富性。
項老師進一步啟發我們,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人走到哪兒,他的“附近”就會跟著到哪兒。我們在小區里分享了花種、放了一塊磚、種了一朵花,產生了痕跡,被鄰居看見,這是附近。走出小區大門之后,路上經常光顧的小吃店、便利店、商鋪,我們去看見、去關心那里的人們,與他們產生交流,這也可以是我們的附近。這樣的附近,讓我們看見自己的努力和善意,也看到別人的存在,至少可以把社區、把生活豐富起來。
走出社區花園
為更多人的主體性發展服務
上觀新聞:站在“重建附近”和小結過去十年探索經驗的新起點上,你們對未來有哪些新的計劃和設想?
劉悅來:對于市民來說,“重建附近”意味著打破心理邊界,與更多身邊的、路過的人產生真正的互動和關系。對于我們來說,“重建附近”意味著以公共空間的改善,促進參與者與身邊人、與社區、與社會的交流,提升社區乃至城市活力。
我們會更多地立足社區但不局限于社區,從社區花園出發,走向更廣闊的城市空間,以專業所長和經驗積累,為更多人的主體性的成長與發展服務。
去年暑假期間,我們參與推進的楊浦區五角場街道社區生活節,聯合同濟大學、復旦大學,整合更多青年資源參與共建。與創智天地合作的“流動的公共性”社會參與競賽行動,代表了我們空間社會網絡建設行動的升級版。團隊參與的多個街道的“十五分鐘生活圈規劃”,采用參與式社區規劃作為路徑,希望能夠促進社區層面與更廣泛社會資源、社會力量的合作。
上觀新聞:前不久,你們在大學路限時步行街上舉辦“靈感開放日”,邀請附近居民、設計師和對行動感興趣的伙伴,為大學路街區更新和城市家具新增計劃獻計獻策。如何體現“為更多人的主體性發展服務”的宗旨?
劉悅來:創智天地一直很重視街區活力營造。我們在這次合作中達成共識:希望相關的策劃和行動,不只是為街道增設一些好玩、有趣的物件,為社區增添一點短暫的人流,而是通過具體的行動,支持沿途和附近更多青年人的創業和奮斗。讓青年人能夠感受到這個社區,并且在這里激發自己的創造和力量。
這里所說的青年人,不僅包括在附近居住、工作的青年,更包括在沿途創業、開商鋪的年輕人。我們希望通過活動,讓他們覺得,大學路這個社區的狀態跟“我”有關,整個社區變得更好、更有活力,可以讓所有人都從中受益。
為了實現這個初心,我們首先建立了一個由附近的高校青年學者組成的“觀察團”,幫助18個設計師團隊多一些對空間的公共性的理解,追求超越純粹的空間設計的方案。其次,我們倡導各個設計師團隊之間建立一種新型的合作關系,而不是競爭關系。支持他們多多與在地的商戶甚至是經常來這兒工作的快遞員、外賣騎手深入交流,讓更多人因為我們的設計創意,感受到人性的溫暖和關照。
“流動的公共性”工作坊在大學路實地展開,用路人自帶的迷你家具搭建了快閃藝術裝置。
上觀新聞:最近,您因為參與援疆工作,把您和團隊在上海支持社區花園與社區營造工作的經驗帶到了烏魯木齊,也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當地的城市微更新行動。您覺得,在上海形成的經驗和方法,可以從哪些方面,同樣給烏魯木齊帶去啟示?
劉悅來:多年前,一些來自西部地區的同行到上海參觀。實地走訪我們工作過的社區和花園后,他們搖著頭感嘆,“我們那兒過20年再說吧”。在他們看來,經費、理念、人才,是橫亙在當地社會創新面前的坎。
我當時就不這么認為。所以,我此行有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希望盡可能在沒有資金支持的情況下,推動當地的社區規劃和社區花園建設。到當地以后,我發現,這里可以做點事的空間很大。
首先,在烏魯木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樣的。其次,近年來,不少成長于新疆、到外地發展的青年人,開始因為各種機緣回到當地,帶回來了知識、理念,也通過創新創業等方式,為新疆的發展帶來新的機會。再次,我到了新疆以后,和當地幾所大學建立了共創合作關系。當地的師生對上海公眾參與城市微更新和社區規劃實踐的經驗產生了興趣。我也嘗試通過邀請他們參加全國性的社區花園設計營造競賽,幫助他們開拓視野、積極創新、積累經驗。
目前開展的這些實驗性探索基于城市公共財政緊張、市場相對低迷的背景,更加注重社會力量的參與。我們通過聯合高校并發動社會力量自建城市微更新與社區規劃志愿者隊伍等方式,形成立足當地需求、扎根當地文化、擅長社區規劃與創意設計的青年力量。
籌建行動獲得了對社區花園實踐懷抱興趣的返疆青年的共創參與——牽頭的青年骨干王冰瑩已經成為這支隊伍的召集人和“烏龜營造”的創辦人。我認為,這也是一個支持新疆本地年輕人創新創業的好機會。我們將積極爭取來自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經費和支持,進行共治實驗。
與此同時,我們正在開展指向全方位共治、基于第三空間生產運維的“社會修復實驗開放式畢業設計”。我也會基于我所在的城鄉規劃管理局以規劃引領地方高質量發展、共建人民城市的目標,通過隊伍建設、公共空間自組織更新案例庫建立、展覽和工作坊舉辦等方式,不斷推進烏魯木齊的公眾參與空間創新行動。
我相信,隨著更多新的可能性在上海與烏魯木齊之間流動起來,充滿公益心和共治精神的花兒,不光在上海盛開,更可以在其他任何地方盛開。
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的廊道花園成了醫院內新晉“網紅打卡點”。簡單的更新,讓花園一下子溫暖了起來。
更新后的友誼醫院園廊一景。
更多資訊
-
上海中心城區這一地塊即將變身創新活力生態社區2024.3.29
向存量空間要資源、要品質、要效率,創新低效用地盤活路徑。 上海靜安區江場西路165地塊,上海上藥信誼藥廠內的幾幢現代化商務樓宇正在抓緊建設中,今年年中將實現結構封頂,2025年將建成啟用。未來,這里可… 查看詳情 >
-
上海首個原址改建+協議置換項目!中心城區這個老舊小區改造完成100%簽約2024.3.29
3月28日,楊浦區控江路內江大板房成套改造項目迎來二次征詢正式簽約,總計完成簽約240戶,簽約首日即實現同意率100%。內江大板房項目提供原址回搬、異地置換、貨幣安置相結合的多元安置方案,是《上海市城… 查看詳情 >
-
加速破墻中!世紀公園超130萬平方米游園區域“五一”前全面開放2024.3.29
上海市中心最大的免費公園——世紀公園正加速破墻透綠。記者今天獲悉,最快今年“五一”前,整個世紀公園超過130萬平方米的游園區域將與街區無界融合,并試行24小時開放。屆時,市民游客將可在公園和街區間暢行… 查看詳情 >
-
探索數字化轉型新路徑,康橋這樣做2024.3.28
數字產業化率先試點、產業數字化提質增效、“數治”場景應用提升……作為浦東新區數字化轉型的試點單位,康橋鎮率先成立由書記、鎮長任“雙組長”的數字化轉型工作小組,對照新區相關要求,形成全鎮數字化轉型工作要…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