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寒風天,思南路上這座靈動小屋來了兩位新“主人”

來源:上觀區情2017.12.12

摘要:當天,兩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筑學家鄭時齡與半導體物理和器件專家褚君浩受市科協與思南公館邀請,入駐思南書局,與普通讀者進行面對面交流。

昨天上午,室外寒風凌冽,但位于復興中路與思南路路口的一間精巧別致的小白房子內卻暖意濃濃,不大的空間內擠滿了讀者,周圍四面墻上滿是藏書。當天,兩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筑學家鄭時齡與半導體物理和器件專家褚君浩受市科協與思南公館邀請,入駐思南書局,與普通讀者進行面對面交流。

思南書局是思南公館今年11月發起的一個文化項目,邀請創意設計師在思南公館小廣場設計與搭建了一處30平方米的快閃店,在60天內邀請60位作家在書亭內與讀者進行當面交流,薦書、品書、朗讀作品。此前李歐梵、金宇澄、毛尖等都作為駐店作家到訪過,而這次是兩位重量級院士同時出現在書局,因此吸引不少讀者一早就來排隊等待進場。

薦書,是所有入駐思南書局的嘉賓都要完成的“任務”,所以一上來,兩位院士都拿出自己的心儀書籍。

鄭時齡推薦了美國社會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的著作《城市文化》。鄭時齡說,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看一座城市的樣子,大概就能知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在文化上追求什么。上海提出要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歷史建筑要保護、城市要有溫度等,都與城市的文化有很大關系。《城市文化》這本書介紹了歐洲很多城市的文化發展歷程 ,美國后來也是向歐洲學習的,很值得我們現在一讀。

褚君浩帶來了愛因斯坦和英菲爾德合著的《物理學的進化》。這本書,他已珍藏多年,書本的封面有些破損、書頁早就泛黃。褚君浩說,這本書為他開啟了走進物理學的大門。《物理學的進化》是上世紀30年代出版的“頂級科普讀物”。這本書介紹了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書的開篇就寫到“本書的目的就是用粗線條的輪廓,說明物理學家的工作必須像偵探那樣用純粹的思維來進行。”“要善于提出問題、要重視理想實驗的作用、要重視思維的跳躍階段……這些放在當下仍然適用。”褚君浩說。

兩位院士都指出,文學文化素養對于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鄭時齡說,他曾在自己上課的一個班級的200多個大學生中做過調查,發現現在的教育中有一種傾向:越高層次的教育越不重視文學的學習。“初中生上語文課的時間與上外語課的時間接近,高中生上外語課的時間要多于語文課的時間,大學生除了個別人文學科,基本上都不讀文學、只讀外語去了。”無論是從事什么工作的人,都需要一定的文學文化素養作為支撐。如,建筑設計中不光是一些技術性的概念,還要體現一種文化的理念。褚君浩則認為,哲學思想對于自然科學者的思維進步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如今,進入互聯網信息時代,獲取信息的渠道多了,很多人變得不愿意讀書了。“現在,地鐵里面硬件設施好了,網絡信號都接進去了,一進車廂大家都不看書,而是低頭看手機。我們有些人還會嘲笑歐洲很多城市的地鐵硬件差,沒有網絡信號,看不了手機,很多人只能拿本書打發時間;但我覺得這不是壞事。”鄭時齡說,年輕人不看書或只看本專業的書,都是不對的。要看大量的書,說不定哪一本就能觸動你的心靈,或者為你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

即便未來進入人工智能時代,讀書也是不可被取代。“從某種角度來說,閱讀不同書籍帶給人們跨界的力量,在當今一個全新的時代,無論是科技創新還是文化創意,都要由跨界融合完成,書籍提供了人們跨界的能力。”褚君浩說。

記者了解到,思南書局是一家概念版、袖珍版、快閃版書局,重在探討空間與公眾的關系。除了有作者駐店,思南書局還有精選的3000多冊藏書,以文學為主,兼顧人文、歷史、生活、藝術等。主辦方希望在思南公館這處老建筑群內“重現風貌、重塑功能”,用創意點亮城市公共空間,對新時代下城市人文生活進行全新探索。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