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熱點資訊_ > 正文

社科院報告:京津冀交通一體化進展最大 建議增加津冀用地指標

來源:界面新聞2017.6.7

科院一份報告指出,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了巨大進展,但是在產業和公共服務向外疏解方面仍需改善。

6月5日,中國社科出版社和中國社科院京津冀協同發展智庫聯合發布《京津冀協同發展指數報告(2016)》。該報告指出,2005-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指數總體呈現上升的態勢,特別是2014-2015年上升幅度更大,這表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階段效果比較明顯。

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超過九成受訪者認可北京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成效。同時,還發現京津冀產業轉移協作、交通一體化、區域協同創新、要素流動等領域取得進展,但生態環境保護效果尚未充分顯現,北京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向津、冀輻射仍顯不足,中央企業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力度還不夠。

中國社科院工業所副研究員葉振宇指出,調研顯示北京的很多產業在加快疏解,但是實際落地比較難。比如河北一些土地指標大多給重大項目,很多產業轉移到了河北市縣,沒有土地指標所以無法在當地建廠。他建議,應該給河北、天津部分地區增加一些土地指標,這有利于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

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加快

根據上述報告,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近期取得了巨大進展,整體上呈現上升態勢。

具體而言,2005-2011年是穩步上升階段,2012-2013年是下滑階段,2014-2015年是企穩回升階段,京津冀三地發展差距呈現縮小趨勢。

調查結果也顯示,非首都功能疏解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超過九成的受訪者認可非首都功能疏解已取得進展,其中45.71%的受訪者更是肯定其成效,僅2.86%的受訪者認為非首都功能疏解沒有進展。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取得最大進展的是交通一體化。在1102位京、津、冀三地受訪者中,近65%的受訪者認為京津冀交通出行環境更便利,23.48%的受訪者認為交通出行環境略有改善,10.51%的受訪者認為交通出行環境沒有明顯變化,1.19%的受訪者認為交通出行環境更加惡化。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孫久文在上述報告發布會上指出,在京津城際高鐵開通前,兩地短途列車每天只有4趟,現在最多時每天有110對,這是不可想象的。另外,港口之間的協作也有進展,而不是像過去河北和天津的港口布局和發展都是各干各的。

孫久文建議,非首都核心功能向雄安新區疏解,要注意與周邊地區的協調發展。否則雄安新區虹吸效應太強,可能在周邊地區產生新的貧困帶。

目前,雄安新區的規劃正在制定,涉及產業、交通、醫療、教育等各個方面。具體在交通方面,北京到石家莊、九龍的高鐵都要經過雄安新區,天津到雄安新區,以及雄安新區到忻州也在規劃高鐵線路。

中國社科院工業所所長黃群慧認為,非首都核心功能向雄安新區疏解,有望經歷行政推動疏解轉移、市場培育轉型換擋、自主成型發展3個階段。未來高端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將在該地聚集,國家應該將可以試點的政策用于此地,推動智能制造等產業快速發展。

黃群慧認為,雄安新區最后總體投資可能要達到上萬億元,光靠政府投資是不夠的,還是要讓市場發揮主導性作用。

建議增加津冀用地指標

上述報告還認為,應該引導京津優質服務資源向河北輻射,大力推進產業合作園區建設,完善產業轉移協作利益共享機制。這方面,國家應該適當增加津冀兩地新增建設用地指標。

目前,在京津冀一體化以及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方面,實際的產業疏解和醫院、教育等公共服務方面疏解進展不是很大。

課題組對一般制造業、商貿物流、金融服務(主要是金融后臺)、健康養老、社會公共服務功能(醫療、教育、培訓等)等行業對外轉移的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一般制造業和商貿物流業對外轉移最為明顯,而金融服務(金融后臺)、健康養老、社會公共服務功能等行業向外轉移進展相對緩慢,其它行業進展介于中間。

在512位京、津、冀三地受訪者中,20.7%的受訪者認為京津冀產業轉移合作項目多,已取得實質性進展;53.3%的受訪者認為產業轉移合作項目多,但落地困難;21.7%的受訪者認為產業轉移合作項目不多,推進困難。

北京市醫療、教育資源對津、冀的輻射仍顯不足。在北京與天津、河北合作共建醫院方面,超過60%的受訪者認為合作共建的醫院太少,難以分享北京優質醫療服務資源。因而,擴大醫療機構合作領域是促進北京市優質醫療資源向津、冀輻射的突破口。

中國社科院工業所副研究員葉振宇指出,現在北京的一些產業向外轉移與過去不一樣。過去是河北難以引進到北京的企業,現在是北京的企業去了后當地沒用地指標。

“建議采取園區合作的方式,比如北京海淀區在河北某市建立園區,實施稅收和GDP(地區生產總值)分成,這樣北京企業可以很好地被引進到河北。”

葉振宇認為,北京各個醫院本身沒有轉移疏解到河北的動力,因為這不像企業有利益驅動,最后還是要中央層面進行推動。

國家發改委國土所原所長肖金成認為,要注意實現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不是不發展北京,而是要帶動河北地區發展。雄安新區應該成為反磁力中心,帶動河北地區的發展,也要帶動保定地區發展。他認為,雄安新區要更具有吸引力,光靠疏解北京的一些產業仍不夠,可以集中全國乃至全球的資源來發展雄安新區。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